郁宸
【摘 要】有關實驗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音樂課往往只注重學生對于譜面的表現能力到了何種程度,而忽視了更應該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動覺喚醒學生的聯覺意識,從通感的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表現音樂、理解音樂。
【關鍵詞】通感;聯覺;喚醒;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6-0068-02
有些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因為音樂是靜止地,音樂課上學生的音樂能力,尤其是“表現”能力的培養往往會被忽視,教師往往注重學生對于譜面的表達到了何種程度,沒有注重學生對于音樂要素的感知到了何種程度,這就導致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理解進入一個誤區。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因此,要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和動覺喚醒聯覺意識。從通感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表現音樂、理解音樂。音樂課應注重學生音樂表現能力。這種能力并不僅僅局限于演唱,還包括體態律動、節奏編創等。音樂教學的手段也應該由單純地學習演唱轉變為多元化的音樂教學,通過身體的不同部位的不同感知,培養學生內心的聽覺和對音樂最本質的感知。
一、聽覺喚醒聯覺
音樂是流淌的藝術,對聽覺的要求很高。教師往往忽視對于學生聽覺的訓練,導致學生對于音樂沒有感知力,沒有表現力。因此,聽覺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課例片段】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教材《拍球》新授課的教學設計:
網兜球呈直線狀態,教師拍起的球呈現彈起的狀態,拍下的球呈落下的狀態。教師一邊唱歌,一邊拍球。學生觀看“球”的起落。
【設計意圖】給學生“變相線譜”的視覺印象。
師:現在老師請同學們用手變成兩個球,跟隨老師的音樂來跳高跳低。
師:現在老師請同學們三個同學為一組,兩人拉網兜球,一人聽老師歌唱來拍球。學生高音雙手齊眉,低音雙手齊肚。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的聯覺意識。調動每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師:都聽見老師唱了什么?(教師在B音和#F音時唱“高”和“低”)
師:能聽到老師每一次唱高、低的時候,眼前出現球的起落嗎?
師:這一次,你能一邊想,一邊看著老師的手來唱一唱嗎?(不必強調音高)
【設計意圖】培養專注聽音樂的習慣,使學生在音樂中產生聯覺的意識。
師:這一次,讓我們用軀干來表示一下“球”的高低吧!但是記得,每一次都要回到中間再做下一個狀態。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在腦海中回憶一下球的狀態,然后一邊想象一邊用手畫一畫旋律的走向。
師:這次大家一起唱。
【設計意圖】讓線譜在學生心中有具體的印象從而唱準音高。把音高走向落實到曲譜上,引導學生自行發掘曲譜。
這樣的音樂課,老師并不需要強調學生的聲音和注意力,學生卻能投入到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通過專注地聆聽,都能很好地用聲音表現出“球”的圓潤,而且聲音飽滿。這樣的課堂,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高,培養內心聽覺,將抽象的音高轉化為變相線譜和生動形象的運動路線,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音高。
二、視覺喚醒聯覺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沒有了骨架就支撐不起音樂的全部。可見,節奏在音樂中的地位,無可取代。但是,節奏是個很抽象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具體地表達出它的長短,那么,音樂課上節奏感的訓練就尤為重要了。
【課例片段】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教材《捉迷藏》新授課
【教學設計】
1. 教師在圓圈內走步子,要求學生老師走一步拍一下手。
2. 由原來的恒拍速度上加快,變快,變成‖﹕短短 長﹕‖
3. 師:現在老師來走步子,你邊看,邊把節奏用“長、短”說出來。
4. 師:現在增加一點挑戰難度,邊看邊說,還要用手把你所說的節奏拍出來,必須做到手口一致哦!
【設計意圖】視覺喚醒聯覺。手口一致的訓練,提高學生身體協調性。
師:完成得不錯,接下來我們繼續這個練習,看看老師的腳步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走步的時候加入‖﹕短短 短短 — 短短 長﹕‖)
師:現在老師把這些節奏串起來,你能看著老師的步伐把他們念出來嗎?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師:很不錯!現在你能看著這些節奏譜自己念一念長短的節奏嗎?
【設計意圖】給學生賦予變化性的課堂,讓學生自覺地進入課堂。把長短節奏落實到具體的節奏譜上,不用教學生自然就會了。
音型作為一種結構和節奏因素組合來教學,學生既能感知到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區別,又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時值的區別。通過低年級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時值,并且有鮮明的對比。在這樣的練習中,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些節奏型,并且能很好地運用這些樂匯支撐起小作品。這樣的課堂,學生很樂意投入,并且能很好地感知節奏。
三、動覺喚醒聯覺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起源即是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化為音樂,訓練耳朵聽覺的同時喚醒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反應,利用通感體驗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和體驗。當學生對音樂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后,表現音樂的狀態也就會越來越好,自然而然很多音樂的要素都會表現得非常到位。
【課例片段1】蘇少版音樂教材《法國號》新授課
【教學設計】
師:現在,老師把一些樂句彈給你聽,請你聽到特別長的音的時候用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代表一個樂句。
師:找得很正確!現在老師請你站起來,在聽到長音的時候,用身體畫一個圓圈,并且要把這個音“轉”飽滿。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輕輕地哼唱一下這幾句旋律,注意每個樂句的最后一個長音要唱飽滿哦!
【設計意圖】提示學生,長音意味著一個樂句的結束。讓學生感知音的長度。通過動覺喚醒聯覺,用身體的感知延伸到變現歌唱。
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引發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時值的長短,在演唱的過程中通過身體的感知用聲音表現出來,就不用一味地強調長音要唱幾拍。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學生在已有的體驗中吸取經驗,并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
【課例片段2】蘇教版音樂教材《綠葉》新授課
【教學設計】
師:今天這堂課老師給同學們帶來的歌曲先請你自己聽一聽,辨別一下,用我們學過的哪一種補發來表現它比較合適?是跑跳步還是大小小?
師:適合大小小步子的這種音樂,一般都是三拍子的,三拍子有它獨有的強弱規律,請你跟著老師,我們一起來傳遞音樂。(2數的同學掌心向上攤開,1數的學生強拍拍手,弱拍點在2數同學的手心中)
【設計意圖】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新知識。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師:這一次我們1數和2數的同學交換來試試看。
師:誰來說說看,我們的三拍子的音樂,強弱是什么樣的特點?
師:我們現在來創造一下自己的三拍子,強拍統一拍手,弱拍的時候可以隨意點在身體的其他部位,但是一定要符合三拍子的強弱規律。
師:同學們都完成得非常好!咱們現在來玩一個找小鼓的游戲。(兩人一組,一個同學的雙手當鼓面,在強拍隨意放置在一個位置;另一個同學在弱拍的時候,按節奏敲擊“鼓面”)
【設計意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很好地感受音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將節拍感轉化為內在的一種能量。強化三拍子的律動感,在音樂中調動學生的身體器官的感知力和敏感度。
通過身體觸覺的感受,傳遞到大腦的信息是最容易被記住的。在這樣的活動中,有音樂作為活動依據,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的能量,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更能在演唱的時候自然地表現出律動的感覺,動是為了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音樂當中。
音樂教學應該強調“經驗先于抽象”,要將學生的各種器官調動起來,真正體驗到音樂,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新型課堂,這也就凸顯了通感體驗在音樂課堂上的重要性。音樂課也應該有所改變,應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音樂,讓學生通過聽、看、動、等方式,不斷加強音樂、聽覺、運動覺,情感和思維之間的內在聯系。
換一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到不一樣的音樂課;換一種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換一種方式,讓學生愛上音樂,愛上音樂課。這樣,對教師才有價值,對學生才有意義。
(編輯: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