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璐璐+王芳姿+蔣鑫晨
摘 要: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文化主流,兩者存在很大差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其互補性,隨著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文化的融合創新日益凸顯出其重要性,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和活動產生了諸多影響和啟示。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差異;創新;創業;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層次及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及層次
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包含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和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這個個體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道德等人所創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對群體內人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首先,文化具有群體共性和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層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種長久的歷史積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而它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響全面、深刻而且長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它是群體中人們判斷是非與優劣的標準。[1]
社會文化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行。一個民族的行為,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東西方的價值觀、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
同時,文化的內容是不能遺傳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人們習慣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交往準則、行為規范、價值觀,總是把自身文化作為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其他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從而妨礙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溝通與交往。
研究者們對文化的層次劃分有各種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蔥模型”:表層稱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裝、建筑,語言等,人的肉眼易見,就像洋蔥的皮;中層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種文化里,人們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該文化大多數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層是核心層,即價值觀(Values),指人們所理解和相信的關于真、善、美的觀念,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難理解的部分。[2]
(二)東西文化的差異性
1.價值觀的差異
東西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諸多區別,且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天人合一,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惡的結合體,強調人控制自然;對于時間觀念,中國文化珍惜過去,西方則重視未來;在社會活動,中國文化重視身份,西方文化則重視所作所為;在社會關系方面,中國文化講究上下等級觀念,而西方注重個性和個體性。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上文提到東方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表現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就是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和垂直感,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先因后果、從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體再到具體和局部。
西方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較講究理性。西方思維主要表現為習慣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語言表達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總結后列舉,從結果追溯到原因。
二、東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為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兼容并蓄、和諧思想、人本精神、辯證思維等,這些都對建立創新型國家有積極作用。[1]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傳統文化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創業態度;傳統文化崇尚誠信經營,重視構建公平競爭商業準則,對今天創業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豐富了其內涵。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義輕利”、“重士輕商”等思想嚴重影響阻礙了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同時,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挫傷創業動力意志。長期封建歷史條件下,某些價值標準和核心追求帶來的影響是泯滅個性和扼殺創造性,從而形成了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等封建專制意識濃厚的就業觀念,對此我們應該堅決摒棄。
(二)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嚴格的制度、理性決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等等。在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國的文化為例,主要內容有強調創新、創業和主張積極嘗試的文化;容忍缺陷、寬容失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及誠信基礎上的合作創新文化等等。同時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個人財產的保護和利益為上的宗旨,在創業時更加注重利益的獲取而忽視了創業風險,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文化建設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流文化,兩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
表現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化體系下的管理,缺乏規則,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3]兩種思維和管理體系各有優勢,側重的角度不同,他們是互補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東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全球化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創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為融合創造了條件。因為差異導致的互補性產生了融合創新的基礎,而差異越大,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融合的傾向也越大。
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
研究者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文化氛圍之中的。在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文化是各種層次創新體系的靈魂,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和決定力。長期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包含制度建設在內的優良創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1]隨著我國踏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東方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熏陶,作為創新創業群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加強思考,從而為自身創業意識、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啟示
(一)文化傳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問題
文化作為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創業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創業活動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異的創新創業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文化融合的趨勢中,研究者們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巴斯丁(2014)指出傳統的中國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中的諸如“尊重權威”、“順從”等思想的影響,與典型的企業家思想價值觀不相契合。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有效的企業創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發現: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中,現代化的思想和理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同時,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化,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關注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沒有與自身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將其內化為行動。
反過來,西方企業在東方文化環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性下的特定文化環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必須緊緊圍繞對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聯系和探討。若無對中國消費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國本土企業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是無法被輕易復制的。[5]
張驍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識的創新來源于不同知識的相互碰撞一樣,如果不存在文化差異,文化的融合創新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是文化融合創新的根源及動力。文化沖突的發生同時也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因此為了實現文化創新就必須直面文化沖突現象,正確對待和處理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4]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對創新思想的啟示
1.“取長補短”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途徑
研究者指出一國的創新文化與傳統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在創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大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煉,螺旋上升的原則來逐漸優化我們的創新文化。[1]
對于可取之處應積極借鑒,結合自己的特點加以整合,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從理性思維出發。而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管理則強調人的社會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約束人們的行為,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執行體系,缺乏契約精神。所以若將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加強對人的研究,應該會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傾向和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現尤為顯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制度、理性決策,重程序、重法理。而東方文化中,管理則是以“情”為主,注重發掘人的內在的價值和積極性,對制度管理較松懈,重態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西方企業很注重社會效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穩定,而東方文化下的企業也重視強化競爭機制,強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會使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升。
五、結語
結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應加強思考,把握好創新文化的關鍵環節,即對不同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和沖突的性質及類型的認識,判斷其發生領域、涉及層面以及造成的影響,從而正確選擇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對策,為自身創業意識、思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條件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吳金希.創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2.
[2]孫洪義.民族文化對國家創新能力影響的元分析[J].創業創新管理國際期刊,2009(10).(3/4),353-360.
[3]張浩.東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南都論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2).
[4]張驍,楊忠,蒼玉權.文化的知識內涵——對文化創新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5),163-165.
[5]Bastin,Mik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eded in China [J].Financial Time,Business Educatio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