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大背景下,隨著地方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全面推進,實現培養創新型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目標,對我校統計預測與決策課程從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提出了“趣味”案例分析教學法,實驗教學法,階段小論文等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統計預測與決策;教學改革;實踐
統計預測與決策是研究經濟和管理中各種不確定性現象的發展變化規律并做出科學決策的一門重要的方法論課程,是為經濟統計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本課程開設的意義在于學生能夠通過本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多門基礎課程涉及到的不同的方法進行綜合運用,科學地對統計與決策的方法進行相關研究,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管理的關鍵在于決策,決策的前提是預測”。同時也希望本課程的開設能夠對培養具有社會經濟與管理的預測決策工作服務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在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培養與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目標是應用型高校建設的重中之重。20世紀70年代,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諸多學者對統計預測與決策理論逐漸開始重視并開始研究。從80年代起,我國出版了大量的關于統計預測的著作,當中的方法一般是回歸分析、移動平均、指數平滑等,現代統計預測理論的創立與經濟發展分不開的,較多地應用于經濟增長預測、投資預測、財政收入預測等[1-3]。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向其他領域延伸,同時與其他學科的交叉也日益廣泛。在人口學、社會學、地理學、天文學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4-5]。由此可見,該課程的有效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周四軍[6]在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提出,將統計預測與決策分成兩門課進行開設,并將課程教學課時重新分配,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李余輝[7]等人對統計學專業的統計預測與決策課程提出實驗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方法教學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
統計預測與決策課程具有內容復雜、理論性強、應用性高等特點。目前該課程在大三下學期進行開設,講授48個學時,3個學分,閉卷考試。由于該課程內容較多,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學生玩手機、不聽課、逃課等現象十分嚴重。針對此情形,本文對該課程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方式等進行改革與探索。提出了“趣味”案例分析法,著重利用統計軟件來進行實驗教學,階段性論文教學等方法,改變學生“一卷定乾坤”的現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課程教材選擇
該課程的教學設置之所以比較靠后,是因為它需要以經濟統計學大部分的課程內容為基礎,如《統計學基礎》、《時間序列分析》等。同時需要以統計軟件為工具對該課程中的案例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目前傳統課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以講授為主,教材的理論部分居多,適合學術型本科高校學生,現使用的教材不能滿足應用型高校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需求,有必要專門針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教材編寫,編制適用應用型高校的優秀教材。
2 “趣味”案例分析,提升教學水平
統計預測與決策課程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該課程在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要運用大量的實例來講解統計預測涉及的理論方法及實證分析。由于該課程現擁有的教材數量較少,且受教材篇幅和教材編者專業背景的限制,在案例的選擇中不可能顧及各類專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專業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實例,結合專業背景進行舉例、講解,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多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實際生活的案例進行分析。如當下人人關心的切合實際的房價問題;黃山市作為一個國際旅游名城,在教學中可以滲入旅游城市的特色,讓學生去調查并分析黃山市近幾年游客滿意度情況,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情況,新興起的“農家樂旅游”對當地居民生活的改善等問題;黃山市生產總值的波動情況,根據你選擇的預測模型對為了的經濟走向做出預測,對下一步的發展給出合理的決策。
3 加強實驗教學,階段小論文教學,提升教師素質
在統計預測與決策的教學與實踐過程中,應該向學生多講授關于該門課程的實踐部分——統計軟件的應用部分,給學生開設不同的軟件操作實踐課程,讓學生多接觸不同的軟件,并對其進行適當的練習,并通過講、練、評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機制。
對于經濟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熟練運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才適應當下國家對人才需求,同時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也對學生有效掌握課程內容奠定基礎;這充分表明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對學生的重要性。同時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愛情況,不定期布置階段小論文,讓學生對自己目前學習的知識進行實踐與總結,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強度也較大,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學梯隊,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建立教學內容案例集,習題集,實踐操作題集等,不斷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運用統計預測與決策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考核體系尚未健全
目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為閉卷形式,以平時成績30%與期末試卷成績占70來綜合評定成績。平時成績由課堂出勤、課堂作業、平時表現構成,大多數學生在平時成績上都差不多,70分以上;由此綜合成績就單純的有期末考試成績而決定,可謂“一卷定乾坤”,本質上沒有改變學生學習的不良風氣,學生的惰性等現狀。以2012級經濟統計學專業學生為例,學生在期末考試測評中,平時分85分以上占總人數的95.8%,總評成績85分以上的同學占總人數的51.38%,課程考核通過率為100%,只要是學生在考試前1個月進行突擊,完全可以保證自己不掛科。
在這樣的一種學習環境下,培養出的學生在專業的掌握上是不合格的,并沒有真正的學到理論知識,也不懂得去實證分析,在這一點從2012級學生的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證實,對此,在建設應用型專業的緊迫任務就是完善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其中主要的一項考核體系改革也十分重要,改革內容為:1)建立有效學生學習過程記錄檔案、實驗成績記錄檔案、理論考試題庫成績等檔案,一生一冊;2)為該所有應用型專業課程配備專門的輔導教師;3)輔導教師需要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負責。4)建立相關專業課程的各種題集,學生在各種考核中多套題同時使用,無重復題目出現,學生無法抄襲,這樣可以有效杜絕抄襲現象。從而及時了解學生對學業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各項成績尋找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雖然這樣的做法對教師以及學生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僅在行動上實施起來,在思想上也要慢慢引導學生從“被強制性”學習向“興趣性”學習方向轉變,最終,根據學生的各項表現及得分進行綜合考慮該生是否順利通過該課程,從而徹底改變“一卷定乾坤”的趨勢,完善應用型高校學生培養的考核機制。
5 結語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路還很長,我校在應用型轉型過程中,需要不斷汲取成功轉型兄弟院校的經驗,著重以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對此需要不斷加快應用型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出適合當前學科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從而有利推進學校的應用型轉型。
【參考文獻】
[1]程毛林.基于生產函數的我國經濟增長預測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0(22):82-84.
[2]周鑫斌,賴凡,劉峰.《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42-43.
[3]楊世娟,等.灰色系統與BP神經網絡組合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6(24):82-84.
[4]盧維學,等.應用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研究我國水力發電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22(4):19-22.
[5]章錫俏,等.基于經濟增長的高速公路誘增交通量預測[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39(10):1618-1620.
[6]周四軍.關于統計預測與決策課程分設的構想[J].統計與預測,2002(5):43-44.
[7]李余輝,等.基于統計學專業的統計預測與決策課程教學改革實驗[J].才智,2015(1):198.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