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芳 徐瑞亞
【摘 要】TRIZ是一套成熟的創新理論和方法體系,本文討論了把TRIZ理論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的策略,提出了以課程為載體,研究室為平臺,研究性學習為主線的基于TRIZ理論的一個動態、開放式的創新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TRIZ理論;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培養模式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在我國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跨越過程中,離不開技術創新人才的支持,教育部提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對于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創新教育應是主要任務之一,也是近年來被關注的研究課題,將創新理論TRIZ融入到現有的課程體系中,構建了一個基于TRIZ理論,依托研究性學習,多層次遞進的創新教育模式,是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積極的嘗試。
1 創新教育與研究性學習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l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成果”。世界各國的教育都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作為創新型國家代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認為要把教育的關注點放在批判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同時也要關注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大學相繼開設了一系列專門訓練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是在一種開放式的工作室進行,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互動式教學,進行采取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形式,也有很多工具供學生使用,學生可以動手,實驗、探究、設計制作。幾乎所有大學都設立了創新中心,以指導學生的創造發明活動,這些都是一種研究性學習過程。
我國在創新教育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從認知習慣上看,我國的教育比較重視知識在量上的積累,注意對知識本身的擁有,對創新能力關注不足。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創新教育,早在20世紀8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加強研究性學習,重視綜合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探究性與創造性是有因果關系的,沒有探究性就沒有創造性。研究性學習是國際教育比較推崇的一種教育策略,從廣義的理解是探究問題的學習,從狹義的理解是以問題或專題為知識載體,設計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2 TRIZ理論概述
TRIZ理論是由前蘇聯發明家阿奇舒勒于1946開始創立,是在分析了250多萬份高水平發明專利的基礎上,揭示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所遵循的規律,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是一個由解決技術難題,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20世紀90年代,TRIZ流傳到西方,受到極大重視和迅速發展。如今TRIZ已經發展成為一套成熟的創新理論和方法體系,它以其獨特的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工具及高效的創新成果享譽全世界。
TRIZ理論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它使創新過程變得有律可循、有術可依,大大提高創新效率。TRIZ作為高效的創新方法,在學校的推廣,無疑對培養大批創新性人才有著積極的影響。
3 基于TRIZ理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TRIZ理論能幫助實踐者準確定義問題,并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兩者的融合會產生良好的創新教育效果。筆者認為可以依托研究性學習,構建一個基于TRIZ理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1 依托必修課程,自下而上培養創新性人格
TRIZ是技術創新理論,完全可以融入到工科專業的必修課程中,以課程為載體,讓創新教育貫穿于整個在校學習的過程中。可根據課程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切入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的同時,學到創新方法,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2 依托拓展課程,培訓創新思維創新方法
在必修課程中融入TRIZ理論,是以該課程為主,在相關的內容上適當地介紹創新原理,這種融入是零星和分立的,給學生一些感性認識,讓他們知道創新是有方法的,并了解到一些具體的創新原理,而要系統地學習TRIZ理論,需要通過專門的課程,如開設TRIZ理論的選修課。將TRIZ理論課程化,確定課程的目標、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TRIZ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選修課中,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可作為課程的考核依據。
3.3 依托研究室,自上而下提高創新能力
依托研究室,以項目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為抓手,讓學生接受TRIZ的實踐訓練。由老師給出課題(將老師進行的研究工作中的部分“問題”)讓學生以項目式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參與,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研究,應用TRIZ理論促使問題得到解決。項目式研究性學習課題也可來自學生所學的各類課程,還可結合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進行,并延伸到畢業設計中。這種開放式的研究性學習實踐豐富了學生的多方面的體驗,給學生提供發揮他們創新潛力的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創新能力。
綜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可從創新意識、創新方法、創新實踐等多方面切入。在現有的必修課程中滲透TRIZ,并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營造創新校園文化氛圍,這是對全體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以拓展(選修)課的形式介紹創新理論,這使有興趣學生可系統地學習創新方法,再以項目式研究性學習加強實踐,提高創新能力,這樣構建了一個基于TRIZ的全方位覆蓋,多層次遞進,研究性學習貫穿于始終的創新教育模式。
4 結語
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把TRIZ理論滲透到必修課中,從基礎課程到專業課程,讓學生不斷地接受TRIZ創新方法訓練,依托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行多種形式的TRIZ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螺旋式TRIZ創新教育。這樣以課程作為一個載體,研究室作為一個平臺,研究性學習為一條主線,形成基于TRIZ理論的一個動態、開放式的創新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Z].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殷華方.試論高校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0(1).
[3]王發棠,韓小惠,盧琦.國外創新教育的開展及對我國高校創新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4(4).
[4]江帆,王春,王一軍等.基于TRIZ理論和研究性學習的創新型人才培養[J].科技信息,2009(16).
[5]趙志芳.高職院校大學物理課程中融入TRIZ理論初探[J].物理之友,2016(12).
[6]戴志敏,郭霞.科技創新方法嬗變與歸一:TRIZ行為學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