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成
摘 要:如今,市場經濟全面開放,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成為了如今國際市場活動的主要方式,其同時也是跨國公司賺取利益、參加國際競爭的基本形式,兩者之間存在著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隨著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和金融危機的擴散,如何做好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關系的協調工作,就成為如今企業重點關注與必須做好的主要內容。新形勢下,獲取資金與形成市場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企業如果仍延續以往舊的貿易模式必然會出現選擇上的失誤。基于這種背景,本文對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協調與選擇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跨國公司;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協調;選擇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同類型的企業紛紛涌現。隨著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日漸頻繁和世界市場的逐漸開放,跨國公司這種新的企業類型得以出現,其主要功能是對外銷售產品,是本國產品對外營銷的主要手段之一[1]。最近,金融危機頻頻出現,世界經濟市場之中的競爭日漸激烈,跨國公司因此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與挑戰。如今跨國公司的營銷主要采用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兩種手段。世界的經濟市場早已整合成為了一體,但是其中的區域、人員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有可能對跨國公司的決策產生影響。因此,各跨國公司一定要對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提起重視,并對其進行協調,確保公司的穩定發展。
一、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相互關系
跨國公司指的就是在兩個及兩個以上國家擁有控制和管理部分,并能產生經濟資產的企業。跨國公司主要投身于國際生產,也就是對外直接投資、集資從而進行跨國生產。因此,跨國公司從根本上說是由多個存在密切聯系的經營企業構成的,這些企業共同制定發展計劃,開展營銷活動,以達到制定的戰略目標,即跨國公司本質上是一個經營一體化的企業體系。
跨國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是離不開國際投資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過程實質上就是跨國公司的成長過程。一家公司在國外建立的分企業,本身就是母公司整體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承擔著母公司的部分金融業務。跨國公司形成的主要形式就是國際直接投資,也就是說,國際直接投資這種形式的主體主要部分也是跨國公司。從理論上講,對外直接投資也就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跨國公司有效配置資源的合理解釋。站在跨國公司的立場來看,公司內部個人或者企業整體的愿望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而處于國際生產的一般理論來看,國際直接投資就是公司參與國際市場活動的形式之一,與國際貿易并無不同。實際上,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互相補充,它們共同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二、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解釋跨國投資發生的原因、機制和結果的理論。19世紀60年代,國際直接投資在英國產生,20世紀初,在英、法、德、美等國的推動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并對國際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可以說,如果戰前國際直接投資還是從屬于國際貿易的話,戰后到今天它已經成為聯系世界經濟的主要紐帶。西方經濟學中最早涉足研究國際直接投資現象的是納克斯(R.Nurkse)發表于1933年的論文,題為《資本流動的原因和效應》,書中提出了利率元理論。早期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較有影響的還有新古典利率理論、債務周期理論、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及外匯匯率理論等。其共同特點一是以市場完全競爭為前提;二是對間接投資進行專門研究,涉及到直接投資;三是以宏觀經濟為主。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作為獨立的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學者海默(S.Hymer)在其1960年博士論文《廠商的國際化經營:直接投資的一項研究》中提出的廠商壟斷優勢理論為標志。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研究重點逐漸轉向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或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努力在跨國公司國際一體化生產中將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有機的聯系起業,以尋求一種基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協調和選擇的解釋[2]。
三、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中具有的優勢
(一)技術優勢
跨國公司能夠在本國意外投資,其最關鍵的優勢之一就是具有某些先進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公司生產過程中實際運用到的具體技術,也包含知識、信息、技巧等無形資源,例如跨國公司經過開發與研究所掌握的新生產工藝和新興產品、產品的異化能力以及與產品相關的市場銷售技能以及跨國公司相對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優秀組織與管理技能。這些技能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等是企業內的公共產品,這也常常會成為人們解釋跨國公司為何選擇國際生產而不是出口或許可證的理由。
(二)產業組織形式的寡占性
人們通常認為,寡占市場結構和行為是跨國公司優勢的另一主要來源,其同上述的技術優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對于通過研究和開發形成的發明創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一定程度上的壟斷、擴大規模對于自身秘密技術的流出和國際保護都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在此相關學者特別強調產業組織的規模經濟特征。因為其是大企業市場力量產生的主要來源。最開始時,人們認為規模經濟對生產集中十分有利,可以通過出口貿易而非國際直接投資來參與國際市場。但是,隨著海外市場貿易壁壘的出現,規模經濟達到上限,當地的市場就會收到反壟斷條款的制約,國際直接投資就會提上日程。
(三)獲取原材料優勢
對于特殊原材料的獲取方便是東道國家能夠成為跨國公司選擇投資區域的優勢與重要決定因素。如果某一公司獲得了原材料使用權,那么這個企業就具備的原材料方面的特有優勢。一個已經建立的健全市場營銷體系的企業,比一個占據有利條件但沒有市場渠道的東道國企業更能從原材料開發中獲取足夠的利潤。憑借這種優勢,跨國公司可以在不完全競爭的經濟市場中占據對自己有利的競爭地位,獲取高額的利潤。
四、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協調與選擇策略
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是跨國公司進行經營的兩種主要方法,因此,要對其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在對其進行選擇的時候要做出極為精準的判定。
(一)結合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體系和運作方式
創新國際貿易經營和體系,就必須要將直接投資于國際貿易緊密結合,選擇好公司的投資理論內涵,改變過去貿易往來中不適合投資運作的方式,使其能夠適應新的競爭趨勢。一方面可以通過縮短貿易、技術轉讓、投資等方式,實現直接躍人和對外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研究世界市場組織產品的生產工作,完善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花銷,實現國際企業本土化與國內企業國際化的融合。
(二)對投資政策與貿易政策進行良好的協調
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是國際生產活動和國際分工的兩種不同實現形式。如今,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體格局已經成型,跨國公司只有對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進行協調,使其共同發展才能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強勢地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較快,經驗豐富,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處理上游刃有余,出臺的政策也十分合理,具有較高的水平;而以我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貿易的了解程度太淺,在政策的制定上存在脫節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做到吸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將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與國際直接貿易進行真正的有機結合,對圍著之間的關系進行良好的平衡,從而實現跨國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三)把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與國家競爭優勢結合
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導向的均衡發展戰略是我國在現階段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核心。這種競爭方式能夠全面提升我國的競爭實力,加大對國外市場的吸引力。當然,國際市場的形成要依靠資本的運作,只有利用好投資優勢,實現互補發展,才能將貿易經營轉化為資本。另外,在選擇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過程中還要健全相關法規,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氛圍,將國際直接投資的優勢作用發揮到最大,進而提高我國跨國公司的競爭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如今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國際形勢下,跨國公司成為了企業中的重要經營類型,是未來企業的發展趨勢。但跨國公司在具有一系列優點的同時,還面臨著運作難度高、市場風險更大等許多的難關和挑戰。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是跨國公司的主要經營手段,跨國公司要對二者進行深入仔細的研究,合理使用它們,使它們的優點在使用過程中得以發揮,從而確保跨國公司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戴婷.基于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協調與選擇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5,18:117.
[2]趙云英.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相互融合趨勢[D].吉林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