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舫
摘 要:德育能凈化學生心靈、健全學生人格、增強學生人格魅力等,德育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班主任可以通過讓學生讀圣賢書,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落實圣賢的教誨,并通過自身的示范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關鍵詞:班主任;圣賢的教誨;示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54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如果教師只教知識和技能,那么現在電腦就可以代替教師了。中國古代大儒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傳道”有多么重要。近代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也說過,“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應該說教育性是教師勞動的第一特性,也是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
如今整個世界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被打破了,學生不好教了,家長也說,孩子管不了。我們必須從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尋找方法,求教于中華先祖,童蒙養正,從《弟子規》教起。古德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從學校教育來講,應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那時兒童天真未泯,秉性淳良,受的污染少,又崇拜教師,最容易教導,也最需要教導,所謂“先入為主”是也。兒童在這時接受良好的道德啟蒙教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養成了好習慣,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了做人做事,德行的根扎下去了,一生就幸福了。
一、背誦《弟子規》《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
從學生一年級入學開始,每天晨檢我在黑板上寫一句《弟子規》讓學生背誦,學生背下來,我再為他們講解什么含義,結合生活,提出要求,把這句《弟子規》落實在行動上和起心動念及待人接物處。上課任課教師沒來之前,把近期學的《弟子規》背一遍,背誦有利于13歲前的兒童腦部的發展,擴增腦容量,也就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學生心中、口中有圣賢的教誨,自然能把他們的心收住,避免亂想。中高年級后,晨檢和中午用餐完畢,用電子白板展示圣賢書讓學生背誦,由于學生古文都背習慣了,背誦能力大大增強,再背課文和公式就覺得特別簡單,背得速度也快。
二、落實圣賢的教誨,扎好學生的德根
《弟子規》就是學生的生活規范,學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弟子規》里都有要求,學生會了《弟子規》就不是被迫按學校和教師的要求做了,因為學校的要求都是很直面的,是按圣賢的要求做。所謂“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師生都按照圣賢人的要求做,什么行為和言語對不對,及判斷是非,不是教師主宰評判,也不是西方價值觀,而是《弟子規》。這樣學生信服。比如,學生之間如果有矛盾,馬上對號《弟子規》:“兄道友,弟道茶,兄弟睦,孝有中。”同學如手足,應互相謙讓友愛,尊敬愛護對方,和睦相處,尊敬教師就在其中啊!如果同學之間因為文具有爭執,也馬上對號《弟子規》:“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教師一提示,學生想起來,立即就悔過,還都很誠意地爭著說是自己錯了,和好如初。上課亂講話的學生對照《弟子規》:“話說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現在獨生子女多,比吃,好食品,比穿名牌,一句《弟子規》:“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生就不挑衣服,不比吃穿了……
《弟子規》113件事,涉及人們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是最好的德育教材,讓學生落實在日常,事半功倍,學生心中有了《弟子規》這個規范,這把尺,就是他們行為的標準和人生觀,勝于教師空洞的、蒼白的管束和說教。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要師長率先示范
由于教師勞動具有“主體與工具同一性”的特征,教師的文明習慣,道德風貌,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必須“以身立教”才能對學生產生道德和人格的教育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演給學生看,讓學生對教師的人品和學識服了,對教師自然敬愛了,才能去按教師教的做,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一起在圣賢的路上教學相長,學生品行良好,教師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就成功了,班風和學風正了,教師才真正成了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
當然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心理的塑造,和養成教育,必須取得家長的支持,這就需要教師用自己的德能感化家長,也需要做大量的宣傳工作。我教育學生孝順父母,感念父母深恩,《弟子規》第一章“入則孝”,學生學了《弟子規》會感恩父母了,用各種方式和途徑,表達自己的孝心,會溫暖體貼父母跟父母說話態度變了,在家也學做家務,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就會喜歡,就認同教師,也認同教師推崇的圣賢文化。
我也提倡,親子閱讀,全家一起來讀書,學生把學習圣賢文化的體會跟父母分享,講給父母聽。我也經常把《二十四孝》動畫片,以及古圣先賢的事跡的片子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孩子的視頻發到家長群,鼓勵家長們看,與孩子同時學習。家長理解了、受益了,更能支持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也有很多家長還能對照圣賢的教誨,及時斧正孩子,這樣孩子的心是定的,堅定地跟教師走、跟傳統文化的路走,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有了水晶般的心靈。
我們在學生純真的心田中,種下圣賢的種子,在他們往后的人生中必定會結出豐碩的、甘美的果實,“德為至寶,一生用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承傳圣賢教育,乃為當今做教師者之大任也。
參考文獻:
[1] 石杰一. 淺談班主任走進學生心靈的藝術[J].吉林教育,2013(6S):50.
[2] 周順娥. 淺談班主任如何走進學生心靈[J].科教文匯,20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