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
摘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它隨著年齡和病程的增加而增加,在6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過50%的患者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目前常規治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逐漸深入,特別是中醫方面,具有較好的前景。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發病率隨著年齡和病程的增加而增加,在6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過50%的患者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可分為左右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和非對稱性單神經病變,以肢體疼痛、麻木及感覺障礙等癥狀為特征。早期有效治療,可減輕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植物神經損傷,及進一步產生的肢體和內臟的功能障礙,現對DPN的治療進展進行綜述,以期找到更為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
1 常規治療
在積極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采取能夠有效促進神經修復、抗氧化應激、改善循環、改善代謝紊亂等治療措施,代表藥物有:①刺激軸突再生、促進神經修復的甲鈷胺。②增加神經營養,保護血管內皮功能藥物如α-硫辛酸。③改善微循環,提高神經細胞血供藥物如前列腺素E2、西洛他唑等。④改善代謝紊亂藥物,如依帕司他等。此外尚有神經營養因子、C肽、肌醇、神經節苷酯和亞麻酸、阿片類止痛藥等。在這些治療藥物支持下,DPN的治療已取得驚人的成績,但DPN的治療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隨著治療手段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不良反應顯現出來,更為優化的治療手段成為近來醫生們的研究重點。
2 西藥治療研究
2.1西藥單藥研究 對抗氧化劑α-硫辛酸的研究尤多。如Ziegler D等在一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中對抗氧化劑α-硫辛酸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將328例非胰島素依賴型DPN患者隨機分為靜脈注射α-硫辛酸組(劑量1200 mg,600 mg,100 mg)與安慰劑對照,結果在緩解DPN癥狀上,α-硫辛酸使用劑量為600 mg/d,超過3 w是優于安慰劑組的。與之相同的研究者有唐果[1]、岳梅枝[2]。王大成[3]將本院近年來收治DPN患者隨機抽取80例觀察凱時的臨床療效,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即飲食指導、藥物控制血糖及彌可保,觀察組為常規治療+凱時注射液,每組40例,療程15 d,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40.00%,P<0.05,對DPN患者常規治療聯合凱時可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高。
2.2西藥聯用研究 楊衷華[4]對比甲鈷胺聯合不同藥物治療DPN的療效,其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將該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DPN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以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觀察組以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依帕司他治療,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依帕司他治療能有效修復患者受損神經,改善患者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臨床療效較好。賴菲菲[5]探討α-硫辛酸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將100例2型DPN患者隨機分治療組50例,前列地爾注射液聯合α-硫辛酸,對照組另50例,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療程均2 w,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4.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P<0.05;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提高,P<0.05,結論α-硫辛酸聯合前列地爾治療2型DPN有顯著的療效。徐艷梅[6]等評價羥苯磺酸鈣聯合甲鈷胺對DPN的療效,其將98例DNP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羥苯磺酸鈣和甲鈷胺,對照組給予甲鈷胺,療程均15 d,結果在感覺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方面,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羥苯磺酸鈣聯合甲鈷胺治療DNP優于單用甲鈷胺。童立鶴等[7]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來觀察長春西汀聯合甲鈷胺治療DPN的療效,治療組30例為長春西汀聯合甲鈷胺,對照組30例為單用甲鈷胺,療程均2 w,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肌電圖的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長春西汀聯合甲鈷胺治療DPN安全有效,優于單純甲鈷胺方案。
3 中藥主方及成藥研究
通過對DPN病理病機的研究,眾多醫家或是通過自制中藥或是以中藥成方來觀察DPN的中醫藥治療效果。如張冬冬[8]等通過觀察陽和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DPN 組48例在飲食控制及西藥降糖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溫陽活血通絡中藥,對照組42例同樣條件下加用彌可寶注射液,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從而得出溫陽活血通絡中藥是治療DPN的有效方藥。林澤宏[9]等將102例DPN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2例,治療組50例,兩組均采用常規降糖及口服甲鈷胺片治療,治療組加用自擬祛痰活血通絡方,療程均12 w,觀察治療前后神經癥狀、體征評分,檢測治療前后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脛前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結果兩組治療前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優于對照組P<0.05。章穎[10]分析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DPN的臨床療效,方法為收集該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期間診治的DPN患者54例,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7例,對照組采用甲鈷胺、維生素E1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結果試驗組顯效10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59%,對照組中顯效4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2.96%,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王曉平[11]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DPN患者,總有效率87.09%。聶軒[12]自擬舒筋散膠囊治療DPN患者48例,癥狀消失總有效率81.25%,體征好轉總有效率89.60%。仇麗偉[13]用自制DNP中藥以當歸、白僵蠶、白花蛇、蜈蚣、雞血藤為基礎方,上肢發病加桑枝,下肢發病加牛膝,痛甚加罌粟殼、延胡索,總有效率為84.60%。孫小東[14]用自制三七膠囊(黃芪、地龍、赤芍、水蛭、當歸、山藥、三七、川芎、玄參、太子參等)治療DPN患者,總有效率為82.90%。如李黔云[15]等將108例DPN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4例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54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兩組均治療30 d,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病變自覺癥狀問卷(TSS)評分變化,測量肢體正中神經、腓總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TS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兩組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均較本組治療前提高(P<0.05),且治療組提高幅度更明顯(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DPN,能提高總體療效,改善癥狀、體征、神經傳導速度,提高生活質量。
4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包括針法和灸法,具有療效顯著、安全無副作用等諸多優點,多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辨證論治,以達到調整陰陽、疏通經脈、扶正祛邪的目的,已獲良效。吳名[16]等以口服降糖藥、維生素B1,靜點疏血通為對照,觀察合用針灸治療的效果,結果顯示配合針灸治療,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傳導速度較對照組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達90.00%。蟻淳[17]等以電針聯合溫針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DPN,以常規基礎治療為對照,結果顯示58例患者中對照組29例有效率為55.00%,電針聯合溫針療法治療組29例有效率為86.00%,結果證明電針聯合溫針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DPN效果顯著。董勤[18]等將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33例和穴位注射組35例(注入彌可保注射液),選取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等穴,結果顯示電針起效較快,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出現“平臺期”現象,穴位注射法起效遲于電針,但效應維持較持久,治療20 d時電針組的總有效率高于穴位注射組(P<0.05),至60 d時穴位注射組療效超過電針組(P<0.05)。
5 外洗法治療
中藥熏蒸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特色療法,通過加熱的藥液對肢體熏蒸和浸泡,以使患病肢體腠理疏通、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劉露[19]等在降糖和補充維生素B6基礎上采用足熏洗和穴位按摩的方法,足熏洗方:當歸、川芎、羌活、獨活、伸筋草等,穴位:涌泉、三陰交、足三里及太溪,觀察100例患者,對比基礎治療,療程2 w,結果:中藥綜合治療有效率為98.00%,西藥基礎治療有效率為86.00%,效果顯著。何清香[20]等通過整理歸納2001~2014年發表在國內醫學期刊中的有關治療DPN的熏洗中藥復方文獻,運用頻數分析方法,共篩選出符合標準的外用中藥復方共129個,涉及藥物117味,常用中藥類別為活血化瘀藥、祛風濕藥、解表藥、補虛藥、清熱藥及溫里藥等,常用中藥有紅花、桂枝、川芎、當歸、雞血藤等,中藥性味多以辛溫為主,歸經以肝經為主,外用中藥治療DPN,主要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止痛為基本方法,同時配合益氣養血、散寒除濕等治法隨證加減,可取到較好療效。劉彥辰以當歸四逆湯作為主方,意在于取其功能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功,中醫學認為血虛寒氣凝滯不達四肢末梢所致,以養血散寒之法治療,對符合標準的90例DPN患者,按對照組、治療組及安慰組=1∶1∶1比例隨機分組分配,其中對照組30例(常規治療)、治療組30例(常規治療+貼敷藥)、安慰組30例(常規治療+貼敷面粉),結果示90例患者經治療1個月的臨床觀察中,貼敷治療周圍神經病變結果提示三組TCSS評分,經統計分析結果提示,治療組在神經癥狀、神經反射及感覺實驗治療前、后評分改善方面均優于安慰組及對照組(P<0.05),而安慰組只在神經癥狀、神經反射評分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而對感覺實驗的改善療效則與對照組相當(P<0.05),提示表明治療組具有明顯的療效,進一步說明在治療寒濕困脾型的DPN患者,以當歸四逆湯組方貼敷來改善肢麻及疼痛感癥狀,具有明顯的優勢效果。
6 討論
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DPN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取得了廣泛的成果,在目前的臨床及科研中具有深遠的意義。西藥單藥及多藥聯合應用在臨床上已經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臨床應用過程中,患者長期服藥的順應性較差,本病的發生呈逐年增多及加重的趨勢;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對本病治療作用持久,通過內服外用等方法,已經取得廣大患者的認可,但其治療方式多樣,尚缺少統一的認識,須進一步臨床驗證,以期達到穩定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果,張蕾,曹秀堂.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Meta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2,09(1):12-15.
[2]岳梅枝.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Meta分析[J].中國老年學,2014(15):4161-4163.
[3]王大成.凱時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31):124.
[4]楊忠華.甲鈷胺聯合不同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對比[J].山東醫藥,2009,49(20):96-97.
[5]申海英.α-硫辛酸聯合前列地爾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15,35(5):60-61.
[6]徐艷梅,雷波,馬愛蘭.羥苯磺酸鈣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21):19.
[7]童立鶴,田仰華.長春西汀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安徽醫學,2015,33(4):53-54.
[8]張冬冬.陽和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5,32(4):313-314.
[9]林澤宏.祛痰活血通絡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6):86-87.
[10]章穎.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5(2):61-62.
[11]王曉平.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93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10(4):48-49.
[12]聶軒,李秀蘭.自擬舒筋散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8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3,44(2):119.
[13]仇麗偉.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2例[J].湖北中醫,2002,24(12):909.
[14]孫小東,胡廣君.自制三七膠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3):176.
[15]李黔云.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4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5,37(5):705-708.
[16]吳名,張蒙,王瑞珉,等.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6):546-547.
[17]蟻淳,金真,馮細強,等.電針聯合溫針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6):1744-1746.
[18]董勤,靳艷萍,王康等.電針與穴位注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時效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6):517-519.
[19]劉露.中醫藥綜合療法對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5,(5):27.
[20]何清香,趙玲.中醫外治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用藥規律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133-135.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