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江
[摘 要]強化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有效搜集歷史資料、辨別史料真偽、運用規范的歷史思維與歷史語言來分析表達對歷史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實證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90
高中歷史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工作,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讓學生從單純記憶歷史知識向能夠開展簡單的歷史研究發展,其中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本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策略進行分析。
一、強化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被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對于歷史學科而言,史料實證能力作為素質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對學生歷史核心能力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某地對全市68所高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1.5%的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史料運用及歷史證據意識不強,對史學探討的態度以及投入的程度參差不齊,這就影響了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及辯證分析能力的提高。從對學生歷史學習的實際狀況分析可以看出,強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能力培養非常必要。
二、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方法策略
高中歷史教師既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者,也承擔著教學研究和改革創新的責任。教師首先要重視史證教育,引導和啟發學生運用史料來論證一些難點問題,分析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提高學生歷史分析研究能力,培養他們縝密的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所要學習研究的內容,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也可以分小組合作搜集資料。歷史學習資料可以是紙書也可以是網絡資料,還可以讓學生拍攝一些圖片、視頻等。例如在教學《“一國兩制”和祖國的統一大業》一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書籍、上網搜索 “一國兩制”提出的歷史背景,在港澳地區率先實踐的重大意義,對未來兩岸問題的解決會產生的影響等,使學生既系統地了解“一國兩制”的重要性、科學性及現實意義,同時對這一政治制度的前景進行展望與分析。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搜集整理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以及提煉出相應的重要知識點,實現學生資料搜集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其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史料分析理解的過程中進行真偽辨別能力的訓練,這也是史料實證能力訓練的核心工作。在歷史長河中,史料不勝枚舉,學生在對史料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要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針對某一個歷史觀點進行材料的真偽辨別,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材料研究對比、深入分析,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去看待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形成正確的觀點,這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辨別甄別能力意義重大。例如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客觀公正看待歷史的發展,可以引導學生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當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問題兩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研究能力。讓學生看到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成就,看到我們的社會主流是好的、積極向上的。同時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環境保護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廉政建設問題,學會從大量的史料中進行研究和提煉,以史為鑒,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提高客觀判斷分析能力。
另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引導學生能夠規范地運用歷史邏輯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歷史觀點,理性進行分析和表達。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的這種能力素養,不僅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觸類旁通的作用,同時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也有積極的意義。這方面的訓練既可以通過歷史課堂的交流辯論等方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故事研討等方式進行,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興趣盎然地開展學習研究活動,從而逐步培養他們分析和表達的能力。
三、幾點思考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順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為了全面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教師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要注重收放結合。既要對學生在史料搜集以及整理分析過程進行幫助,同時更要注重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二是要注重掌控大局。無論是學生搜集史料還是進行分析研究活動,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哪些環節需要教師啟發引導,哪些環節可以留給學生自主研究,都需要教師熟練把握,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做足功課,確保教學工作有序推進。三是要注重拓展思路。史料搜集的路徑要拓展,特別是要發揮網絡的作用。同時對史料分析研究的角度也要拓展,要能夠善于從不同角度對歷史進行解讀,致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湯金波.中學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的培養[D].揚州:揚州大學,2014.
[2]洪廣信.高中歷史證據意識教學實踐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