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而巧妙地為其創設恰當的閱讀情境、組織積極向上的閱讀競賽、采用科學的閱讀評價語言。這有利于在真正做到尊重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其閱讀水平與能力的顯著提高。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學生主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要以尊重、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為根本前提。”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究竟應當如何更好地踐行新課標關于“學生主體”的理念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體的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傾向于在學習過程中依據自身的主觀喜好決定對某一科目學習的主動程度。從小學生上述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筆者認為,要想使所教小學生真正實現對語文閱讀篇章積極、主動、富含熱情的學習,首先應想方設法增強學生對閱讀篇章的主觀閱讀喜好,即所謂的閱讀興趣。這其中,結合閱讀篇章的具體內容,靈活而恰當地為學生創設科學的閱讀情境,不失為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是一上來就向學生講解該閱讀篇章的段落構造、文章主旨等知識要點,而是首先為學生精心創設了如下實驗情境:即一手拿著一團棉花,另一個手則拿著一定重量的鐵塊,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同時放手的話,究竟是手中的棉花先落地還是另一個手中的鐵塊先著地,抑或是同時著地。在學生好奇及驚嘆的目光中,兩手中的棉花以及鐵塊在脫離手部之后,同時落到了教室的地面上。當學生對這一實驗現象還持有濃厚探究興趣的同時,我趁勢向他們點明:“其實,有一篇文章也涉及老師剛才所做的這個實驗,這就是‘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讓我們一起對這篇文章進行閱讀,看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如此一來,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實驗情境的創設,在激發學生主體閱讀興趣、集中其閱讀專注力的同時,輕松將學生帶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閱讀學習中,從而為該篇章的閱讀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學習基礎。
二、組織閱讀競賽,調動學生主體閱讀的積極性
每個社會個體都有一定的爭強好勝心理,小學階段的學生同樣也不例外。教育實踐更是表明,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利用”學生內心的積極競爭心理,也能使他們以更加積極、主動的狀態更快、更好地融入特定的篇章閱讀活動中。從小學生的這一主觀心理特點出發,并采取與之相契合的閱讀教學策略,也不失為尊重學生主體,真正面向學生主體開展閱讀教學的重要體現。
如,在《藍色的樹葉》這一閱讀篇章的教學中,筆者就特意為學生設計了一項別開生面的文章朗讀比賽,要求學生對該篇章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如,在李麗“把綠鉛筆借給我用一用行嗎?”這一句子的朗讀時,要注意讀出謙和、禮貌的語氣;在林園園“我還沒畫完呢。”這一句子的朗讀中則要讀出林園園吞吞吐吐、并不愿意將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的神態……并規定朗讀的最深情并茂的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如此,這種略帶競爭性的比賽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他們的朗讀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他們主動融入閱讀學習的積極狀態,真正起到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教育教學效果。
三、運用科學評價,尊重學生主體的獨特閱讀感知
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搞所謂的“一言堂”,當學生關于閱讀篇章的理解稍有不同或者偏差時,立馬就對其進行堅決否決甚至是冷嘲熱諷。殊不知,這種將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拋于九霄云外的落后教育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閱讀想象力的發展,更是嚴重挫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與積極性,可謂弊端重重。
對此,筆者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占據原本屬于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應當將閱讀的主動權與主體權充分交到學生手中。這其中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感知進行賞識性的科學評價作為一個有效的切入點與突破口。以筆者自身為例,我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就會經常給予學生正面的肯定與激勵,像“你的想法很新穎”“你的閱讀理解效果很好,非常快地就找出了閱讀篇章的主要信息”等。這種帶有賞識性質的評價很好地保護了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得他們自覺將自身的閱讀狀態由以往的“老師要我讀”向“我要主動讀”的狀態進行調整與過渡。
總之,傳統閱讀教育模式未能充分做到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沒有有效調動學生關于篇章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更談不上收獲良好的閱讀學習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而巧妙地為其創設恰當的閱讀情境、組織積極向上的閱讀競賽、采用科學的閱讀評價語言,相信這都將在真正做到尊重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其閱讀水平與能力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程大妹.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J].成功教育,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行動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2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