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
摘 要:將全體學生培養成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和遵紀守法的公民是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礎性任務,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舉措。公民素養是社會成員對所充當主要體現在公民身份意識的公民角色及價值理念的一種反映,良好的公民素養是推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公民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75
政治素養、法律素養、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是組成公民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公民素養培養作為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并不是標桿立影、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特別是對于中學生公民素養培養來說,由于社會不良風氣及其網絡多元文化影響,我國部分初中生公民素養令人擔憂,許多學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團隊理念,人生價值觀念存在錯位現象,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個人主義思想嚴重。有些學生行為習慣不規范,存在偷竊、賭博、打架斗毆、抽煙酗酒等行為。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公民教育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教育水平較為落后,教育成效懸殊。因此,如何強化學生公民教育,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課題。
一、學生公民素養培養的特點及其要求
學生公民素養的培養具有義務性、時代性和緊迫性特征。第一,義務性。公民素養培養是一項義務性教育,是法律所規定學生必須接受的國家教育。義務教育中明確指出:實施公民教育,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強化學生國家主人翁責任意識,深化學生遵紀守法思想,將學生培養成一名合格公民,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第二,時代性。不同時代下公民素養培養是有所側重,培養標準也各不相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素養培養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確保學生能夠遵紀守法,自覺遵守公共道徳和秩序,樹立正確的道德是非標準和三觀理念。第三,緊迫性。近年來,受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在升學考試大棒的指揮下,學校、教師過于重視對語數外學科,忽視了思想政治等課程教學。加上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造成了部分學生公民素養淡薄,民主、法制度、公民義務等認知不強,公民素養培養亟須落實、踐行。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公民素養的幾點思考
(一)挖掘教材資源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是公民素養培養的主陣地、主戰場,思想政治教學依托于教材書本,可以說,思想政治教材是培養公民素養的寶貴資源。這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教材囊括了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在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中應當遵守的公共規則。在人類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人們約定成俗的道德規范、法律條文,還包括公民權利、義務內容,學生知法、守法和依法辦事等觀念,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責任感,珍愛生命、關注生命的生命觀等等。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公民素養,要充分發揮教材資源的優勢,深入鉆研教材,挖掘課程內涵,向學生普及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需要遵守的道德、紀律、法規及其行為規范。如在八年級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可就教材中法律內容向學生講授基礎性的法律常識。如法律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其法律地位和作用;法律和公民生活的密切關系;當公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如何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等等。
(二)聯系社會實踐
許多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學是一種知識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仍舊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說教法、灌輸法,大而空的理論說教,容易使學生對政治學習產生枯燥、厭倦情緒,喪失課堂學習的興趣,更不用說提升學生公民素養了。思想政治教學并不是一門理論教學課程,如果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思想政治源于生活而應有于生活,思想政治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學習中,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在強化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還需要聯系社會實際,實施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從社會實際中進行自我教育去提高思想認知,形成思想政治覺悟和素養。如定期召開主題班會、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學生社團活動等等,還可以利用升旗儀式、節日慶典、校園文化節等契機,組織公民教育活動。為了更好地提升公民素質教育的質量水平,還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消防支隊、興業社區等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與諸如“公民聽證會”“啄木鳥行動”“模擬小法庭”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參觀烈士墓園、祭奠革命先輩,增強學生社會公民素養。
參考文獻:
[1] 黃根榮.思想政治教學實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 林區教學,2015(9):70-71.
[2] 楊清華.試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J]. 中學教學參考,2015(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