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棠
【摘 要】秦安縣搶抓精準扶貧政策機遇,推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道路建管力度,推進農村交通運輸轉型升級,提升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成效顯著。但技術等級相對較低、項目資金不足、規劃落實不到位、個別項目標準不高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制約了農村道路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就相關原因進行分析,并從設計標準、資金投入、工程施工、管理養護等方面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道路;主要問題;原因分析;對策建議
農村道路是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條件。近年來,秦安縣立足全省“1236”扶貧攻堅戰略和全縣“11132”發展戰略,強力推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農村道路建管力度,努力推進農村交通運輸轉型升級,大力提升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撐。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近三年農村公路建設情況
2013年完成秦安王鋪至甘谷大莊公路改建工程15.977公里、葉堡至喇雙公路改建工程18.434公里、2013年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項目56條143.5公里、解放路至鳳山公園道路改建工程1.87公里;2014年完成的項目有:仁大至葉堡公路改建工程28.46公里,全線采用三、四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路基寬7.5—6.5米,路面寬6.5—6.0米,預算總投資510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資金3920萬元。建制村通暢工程64條156.2公里、涇甘公路及吊莊橋災后重建工程續建工程。2015年完成農村公路通暢工程102條273.7公里,補助總資金13685萬元。建設標準為四級公路技術標準,路基寬度6.5米,路面寬度4.5米;路面結構形式18厘米厚水泥混凝土面層+16厘米厚水泥穩定砂礫基層+10厘米厚天然砂礫墊層。截至目前,到位6845萬元。
1.2 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縣農村道路建設取得了長足成效顯著,但在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技術等級相對較低。目前,全縣農村等外公路(四級以下公路)占農村公路網的 43.92%,晴雨通車里程僅為總里程的 76.2%,區域內路網技術等級只有 3.59%略高于四級,有的部分村道甚至達不到四級。二是,項目資金不足。隨著農村公路項目的逐年實施,資金缺口問題日趨顯現,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到位,地方交通部門負債累累,致使有些工程項目無法按期開工,或已開工的項目也因為資金問題而嚴重影響工程進度和質量。三是,規劃落實不到位。從規劃項目的落實來看,自主性較差,一些規劃項目的落實由于完全受國家投資導向所控制,因而造成了一些斷頭路、不通路。四是,個別項目標準不高。一些建成早的公路,不能滿足當前大噸位交通車輛需求,通車后出現路基下沉、翻漿、路面坑槽等病害,通行能力降低。
2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是,設計標準方面。農村公路屬國家補助性質,按照交通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由各地確定本地區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的技術標準,我省在結合自身經濟基礎、交通發展的情況下制定通鄉油路技術等級為四級。但這個統一標準并不適合所有項目,雖說是通鄉油路,實際有些項目是縣與縣之間的主要干道。同時,設計受資金制約,由于縣財政困難,補助資金不能到位的現象比較普遍,直接影響到設計的合理性和質量,致使設計中存在舊路病害處治不徹底,防排水設施不完善;以致使出現農村公路抗災害能力低、通行不暢的問題。
二是,資金投入方面。按照目前國家政策,凡是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國家只給予一定的補助資金,其余不足部分,均須地方政府配套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需求之大與地方配套資金不足之間存在矛盾,緊靠縣政府的力量,配套資金不足的問題將很難得到徹底解決。同時,隨著修路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建設資金的嚴重不足。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都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農村公路本身投資低,資金短缺的問題更是讓工程建設舉步維艱。
三是,工程施工方面。在村村通工程中,由于村與村之間或是環繞農村村內街道,巷道進行的路面硬化(水泥路面),涉及的村多,工作面寬,縣交通部門難以全面負責實施,便交由各鄉鎮或村組織實施。這樣就出現了許多管理不規范、技術不過關、質量不合格的現象。同時,農村公路建設范圍廣泛,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但縣交通部門公路專業技術人員數量較少,盡管技術人員常年奔波,奮戰于公路建設第一線,但是仍然與日漸繁重的建設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是,管理養護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干線公路治超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公路由于其不收費,大噸位和超載車輛行駛農村公路的現象越來越多,因此在短時間內承重層迅速破壞,造成通鄉油路質量惡化。同時,農村道路建設中重建輕管的問題較為突出,農村公路“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養護體制還不健全,執法主體不明確,養護資金不到位,造成了農村公路失修失養。加之少數群眾整體利益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影響了公路建設綜合效能的發揮。
3 幾點對策建議
3.1 科學規劃,增強建設的前瞻性
一是,科學規劃。只是基本上保證每個行政村有一條水泥路,這種思路已經不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必須進行適當調整。特別是對一些偏遠山區,生存條件差,建設成本高,發展前景不大的原規劃道路,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對線路進行調整。二是,提高標準。針對縣道、鄉道、村道不同的交通量組成,應制定不同的技術等級標準,建設標準應適當超前。對縣鄉公路及主干線應采用 2 級或 3 級以上標準,在設計的路基路面寬度、厚度、強度等方面要適應今后農業產業化運輸的要求,提高道路運輸的承載能力和通行能力。三是,優化設計。各地區其地形、地質、水文條件都有較大不同,設計單位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前期勘探、測設、調查工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做好各個項目的設計工作,山區和陰濕地區,要完善橋涵、防護工程和排水設施,提高農村公路的抗災害能力。保護生態,體現公路路與周邊環境的自然和諧。四是,加快農村道路客運站點建設。農村道路客運是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應在通鄉、通村建成后要因地制宜建設鄉鎮客運站場,進一步完善農村客運網絡,提高農村道路客運通達深度,滿足農村道路客運運營和廣大農民群眾安全方便的乘車需要。
3.2 多措并舉,統籌建設資金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地方自籌資金上,交通部門要多爭取,各縣區政府、財政部門應提高認識,加大籌資力度,對農村公路建設給予更多的資金投入,各級財政配套農村公路資金要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財政收入的增長而按比例增加,建立穩定的專項財政投入農村公路建設機制。二是,廣泛發動社會捐資。要繼續實行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外各界成功人士、經營大戶、個體老板踴躍捐資修建農村公路的政策。三是,放活機制籌資。大力推廣轉讓路橋冠名權、項目開發權、客運經營權等融資方式引進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四是,開發農村資源。加大林木、苗圃、果園、養殖業、水利設施和農村公益設施經營權轉讓力度,其收益主要用于農村公路建設。五是,廣泛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街戶通”工程改變了農民群眾祖祖輩輩雨雪天氣出行踩泥的現狀,是群眾最擁護的工程,是群眾出門入戶、天天受益的工程,是改變村容村貌的關鍵工程,符合農村現實情況,能夠贏得群眾的大力支持。
3.3 加強監管,抓好質量監督檢查
一是,把好入口關。因地制宜,合理確定設計標準和結構類型,保證設計質量,設計未經審查的項目,堅決不許開工。二是,把好施工關。對等級公路的建設要嚴格按照國家要求搞好工程的招投標工作,要嚴格審查施工隊伍資質、業績、信譽、人員組成、機械設備配備,切實搞好施工隊伍的招投標,堅決和及時淘汰無資質、信譽差、業績不良的施工隊伍。在施工過程中,應該重點抓好路基、路面、橋涵等關鍵部位和關鍵環節的質量控制,嚴禁偷工減料,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工藝進行施工,切實做好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中間交工驗收、工程交竣工驗收等重點環節的檢測工作。三是,把好原材料關。加強對原材料采購、檢驗等環節的質量控制,從源頭上保證工程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原材料,一律不得用于工程建設。四是,把好技術關。縣區交通局要通過辦培訓班、技術人員深入工程一線現場指導等辦法,為鄉村培訓骨干,培養一批“土專家”,使大多數施工者掌握施工要領。同時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保證必要的機械設備和質量檢測設備,保證農村公路建設質量。五是,加強監督工作。要健全“政府監督、業主負責、行業管理、社會監理、企業自檢、村民督促”六級質量監督保證體系。可以邀請當地老干部、老黨員、老支書等德高望重的人士組成義務監督小組進行監督;可以號召村民參加監督隊伍,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監督作用,確保工程質量。
3.4 規范常態,健全管養長效機制
一是,健全農村公路管養體制。縣上建立以縣為主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實行“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管養分離,推進公路養護市場化進程,逐步實現農村公路專業化、正常化、規范化養護,切實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二是,加強路政管理。縣、鄉兩級政府和交通公路行業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農村公路路政巡查,整治超限超載行為,及時控制處理道路兩旁建房等侵占路產路權的問題。三是,保證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投入。按照省、市、縣三級共同配套的原則,確保投入標準,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四是,日常養護與專項養護相結合,專業人員與村民相配合。日常養護以“培路肩、掃路面、挖邊溝、清涵洞”為重點。專項養護以治理“穩路基、補路面、檢橋梁”等病害為主,提高公路抗自然災害能力和通行能力。以專業的養護工為主,培訓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上路養護。實現農村公路“暢、潔、綠、美、安、優”的目標,促進人、車、路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五是加強考核。縣交通管養部門各地要加強行業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強化質量監督,做好技術指導和日常培訓。要建立健全考評體系,落實獎懲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養護檢查工作,并將檢查結果與建設項目安排、資金撥付掛鉤,充分發揮縣鄉人民政府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工作由部門行為向政府和社會行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秦安縣道路交通建設年鑒.2013-2015.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