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艷琴+何鳳娥+于若辰+鄧文娟
摘要:目的 建立并應用特殊老年人護理人文關懷療愈模式。方法 對我院接收的40例老年人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其身心變化情況,建立并實施護理人文關懷療愈模式。結果 經人文關懷模式實施后,老年人的抑郁評分為(50.15±1.13)分,明顯低于該模式實施前的(57.84±5.14)分,而就模式實施前后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品質評分來看,實施后的總評分為(137.83±14.05)分,明顯高于實施前的(107.47±15.49)分,模式實施前后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特殊老年人護理建立并實施人文關懷療愈模式,效果較好,可以提升人文關懷品質,并緩解老人的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特殊老年人護理;人文關懷療愈模式;建立;應用
特殊老年人,主要是指獨居、貧困、失能、空巢、高齡老年人。這些老年人多都伴有一定程度上的孤獨感、抑郁情緒以及自殺傾向等。對于這些特殊老人的護理工作,需要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才能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給予他們最佳護理效果。在護理過程中,如何關心、愛護并幫助這類老年人一直是相關部門和單位研究的重點問題[1]。本文以腫瘤醫院的40例老年人為例,對其身心情況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建立、實施了人文關懷療愈模式,效果顯著,現將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9.2±3.3)歲。82%的老人為空巢、獨居老人,88%為農村戶口,54%為高齡老年人。其中確診為腫瘤的老年人有32例,這32例老人中大多比較貧困,其中有8例失能,另外的老人也均為獨居、空巢老人。本文對這伴有特殊情況的32例腫瘤老年人進行了研究。
1.2方法
1.2.1建立人文關懷療愈模式 首先,與老年人進行細致交流,調查并詳細記錄所有老年人的相關信息,包括年齡、家庭住址、學歷、家境、子女、空巢、失能、獨居情況等,然后記錄其抑郁情緒評分。接下來,確立護理目標和人文關懷理念,制定人文關懷療愈方法,組織護理人員完善護理內容和護理技能。最后設立護理人員人文關懷品質評分表。
1.2.2應用人文關懷療愈模式 首先,醫院內部組織護理團隊,對32名特殊老年人進行一對一的護理。依照身心和諧發展的護理目標對老年人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積極與特殊老年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為其講解腫瘤疾病的相關常識和治愈先例,提高其治療信心。②用心關懷那些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和他們談心,將一些有趣的事情給老人聽,必要情況下可以為其播放一些輕緩音樂,親近老人。③密切觀察并檢測老人的身體情況,包括血壓變化、心率變化、身體疼痛感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④采用關懷性觸摸法。用心去感知老人的需求,進行身體的接觸。每天利用1 h左右的時間與老人進行交流,觀察老人的健康狀況,經常詢問老人是否存在腫脹、疼痛感,然后幫助老人翻身、教會老人按摩重要穴位等,或者在老人心情低落時可以輕撫老人的手掌,給其家人般的關愛,在關懷中緩解老人的不良情緒,減輕其疼痛感。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實施人文關懷療愈模式前后老年人抑郁評分情況,并對比模式實施前后護理人員人文關懷品質評分,分析干預前后人文關懷護理品質變化。
1.4評定標準[2] 抑郁評分:設置20項內容,相加每一項分數,總分乘以1.25,取整數。<50分的為無抑郁,≥50分且<60分的為輕微至輕度抑郁,≥60分且<70分的為中至重度抑郁,≥70分的為重度抑郁。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若P<0.05,則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模式實施前后老年人抑郁評分情況 實施后,老年人的抑郁評分為(50.15±1.13)分,明顯低于實施前的(57.84±5.14)分,實施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266,P<0.05)。
2.2對比模式實施前后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品質評分情況 模式實施后,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總分明顯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近些年,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貧困的老人越來越多,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五類老人通常統稱為特殊老年人,這些人多因為高齡存在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而那些空巢和獨居老人多伴有嚴重的孤獨、失落情緒,最嚴重的是失能和貧困老人的現狀,他們大多存在抑郁等精神疾病,因為難以負擔養老費用和疾病治療費用而出現自殺行為。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老人權益保護法律,但是長期的照護仍然是很大的問題。通常各大醫院每年會接收很多這樣的老人,如何對這類特殊老人進行護理和治療成為了近年來醫學研究的熱點[3]。對此,本文將人文關懷療愈模式納入到特殊老人護理過程中,旨在通過該種關懷模式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盡量減輕老人的不良心理情緒。所謂人文關懷療愈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模式是經由對特殊群體進行相關調研和實驗后總結得出了一種高效的護理方法,應用這種護理方法可以有效的了解特殊老人的心理訴求,并對其進行全面的心理護理和生理護理,通過關懷觸摸等方法來讓此類特殊老人感知到醫院對其的重視、醫護人員對其的關心和愛護,緩解其抑郁、孤獨的情緒,提高老人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信賴度,并提升治療依從性[4]。利于積極建立溫暖、和諧的護理氛圍,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
本次研究中,人文關懷模式實施后,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品質總評分為(137.83±14.05)分,高于模式實施前的(107.47±15.49)分,說明該種護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文關懷品質。而就老年人的抑郁評分來看,實施后為(50.15±1.13)分,明顯低于實施前的(57.84±5.14)分,說明該方法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緒。由此可見,實施人文關懷療愈模式對于特殊老年人進行護理干預,不僅從護理品質上的到提升,同時也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等不良心理,從“心靈”入手,以關懷為引,以護理為媒,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真諦,從根本上提升整體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護理過程,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特殊老人實行人文關懷療愈模式效果顯著,可有效的降低抑郁情緒,提高護理品質,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鞠丹,趙俊,張婷.53例婦科老年腫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3,34(1):142-143.
[2]郭瑜潔,姜安麗,葉旭春,等.護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2):109-112.
[3]張愛英.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特殊護理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 2011,08(11):104-105.
[4]葉陽陽,陳新華.心理護理對老年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焦慮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4(12):1738-1740.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