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亮
摘 要:機械設備漏油是常見的機械設備事故,其不僅浪費油液、污染環境,而且造成潤滑油不能到達潤滑部位而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和工作性能,因此消除機械設備的漏油,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本文對機械設備漏油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機械設備防漏治漏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機械設備 漏油 漏油等級 防止措施
機械設備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許多機械設備出現漏油的現象,對設備的壽命和工作性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對機械設備漏油現象進行治理是保障其更好的工作的基礎。
1、機械設備常見的漏油物質和漏油等級的劃分
在機械設備中,漏油物質一般主要有燃料油、潤滑油、液壓油、礦物油和冷卻油。設備漏油一般分為滲油、滴油和流油3 種。機械設備漏油按級別劃分可以分為滲油、流油以及滴油三個級別。其中在固定連接部位每30分鐘滴一滴、活動部位每5分鐘滴一滴被定義為滲油;每2到3分鐘滴一滴被定義為滴油;每分鐘滴油超過5滴被定義為流油。
2、 機械設備漏油的常見原因分析
引起機械設備漏油的原因包括設備設計、制造、使用、維護不當等幾個方面方面。
2.1設計不合理引起的漏油
(1)選用密封件與使用條件不相適應造成漏油:在機械設備中最常見的O型橡膠密封圈,選用時必須根據使用條件和工作狀態進行在油潤滑條件下,當密封壓力較大使選擇了普通橡膠O型密封圈,或者選用了耐油橡膠O型密封圈,但應用壓力范圍低于設備的實際密封壓力,都會造成設備的漏油。
(2)沒有合理的回油通路,使回油不暢造成漏油:如軸承處于回油不暢,就容易在軸承蓋處出現積油,或者形成一定的壓力,使軸承蓋處出現漏油現象。有的設備回油孔位置不對,容易發生被污物堵塞、回油不暢而出現漏油現象。有的設備回油槽容量過小,容易造成回油從回油槽溢出的現象。
(3)該密封的地方沒有設計密封,或者密封尺寸不當,與密封件相配的結構不合理造成漏油:如箱體上的螺釘孔設計成通孔,又沒有密封措施;箱體蓋處沒有設計密封墊;轉軸與箱體孔的配合間隙過大;密封圈與軸配合的過盈量不合要求等情況都可能造成設備的漏。
2.2制造缺陷和使用損壞引起的漏油
(1)鑄造箱體時,質量不合要求,出現砂眼、氣孔、裂紋、組織疏松等缺陷,而又未及時發現,在設備使用過程中,這些缺陷往往就是設備漏油的根源。
(2)密封圈長期使用以后,摩擦磨損會使其喪失密封性能,或者橡膠等材料老化使密封圈完全損壞,以及轉軸與套之間由于磨損,使孔軸間間隙增大,從而引起漏油。
(3)設備制造加工得不好,往往是造成泄漏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是表面粗糙度問題。表面粗糙度應根據密封的方法、部位及選用的密封件來確定,過高過低都不好。密封面表面粗糙度過大容易產生界面泄漏。表面粗糙度過小,如采用液態密封膠時,反而密封效果不好。
2.3維修不當而引起的漏油
(1)相關件裝配不合適引起的漏油情況比較常見。如箱體和箱蓋之間的結合面處有油漆、毛刺或碰傷,使結合面貼合不嚴;未加蓋板密封紙墊或蓋板的密封紙墊損壞;密封圈在拆裝過程中劃傷損壞或者裝配不當等原因都會產生漏油。
(2)換油不合要求,也會引起設備漏油。換油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對于采用高粘度潤滑油進行潤滑的零部件,換油時隨意改用低粘度的潤滑油,使設備中的相應箱體的密封性能受到影響。其二是換油時,不清洗油箱,使箱中污物有可能進入潤滑系統而堵塞油路,造成漏油。其三是換油時加油過多,在旋轉零件的攪動下,容易出現溢油而造成漏油。
(3)對潤滑系統的調節不合適而引起漏油。如調節潤滑油系統時使油壓過高,油量過大,與回油系統以及密封系統不能相適應而產生漏油現象。
3、治理漏油故障的途徑
(1)調整法:通過調整液壓潤滑系統的油壓,減少系統壓力,調整滑動軸承,減少軸承與軸頸之間的間隙,以減少設備由于溢流過大而引起的滲漏。調整刮油裝置如毛氈的松、緊、高低,以克服刮油裝置失效而引起的漏油問題。
(2)緊固法:通過緊固滲漏部位的螺釘、螺母、管接頭等處,可以消除因聯接部位松動而引起的漏油現象。
(3)疏通法:保證回油暢通是治漏的重要措施。在回油通道上,如果回油孔過小,結構不合理,被污物堵住,應及時將回油孔擴大,排除污物,進行疏通,或者增加新的回油孔槽管路。
(4)封堵法:對于管接頭,箱體接縫處可以涂抹封口膠進行密封緊固,以消除滲漏。對于存在砂眼、透孔的鑄件可以采用堵的方法進行治漏。如用環氧樹脂堵塞箱體砂眼或者被打透的螺釘孔。
(5)修理法:箱蓋結合面不嚴密時應進行刮研修理。由于油管喇叭口不合適而造成管接頭處漏油時,應對喇叭口進行修理。液壓潤滑控制系統元件因為出現毛刺、拉傷、變形而造成的外部或內部漏油現象,也可以通過修理法排除漏油故障。
(6)換件法:當設備漏油是因密封件磨損、相關件損壞而不能修復時,應進行更換。換件時要注意新換件與相配件要保持合適的配合關系。
4、防止機械設備漏油的途徑
4.1合理的結構設計
應對機械設備的密封部位考慮回油槽、回油孔、通氣孔和導板等疏導裝置,使潤滑油順利流回油池。使密封部位內、外側壓力差均勻,例如,工程機械一般承受工作負荷較大且工作環境惡劣,經常受到室外陽光暴曬,機器運轉一段時間后,變速箱內的回轉摩擦熱和外界的輻射、射熱使潤滑油溫度急劇上升,導致潤滑油體積膨脹, 箱內氣壓增加,最高達0. 3 MPa ,遠遠大于大氣壓,形成較大的氣壓差,導致系統漏油,故應對封閉的變速箱設置通氣孔,以減少箱體內、外壓差,使內、外壓力趨近一致。同理,機床某些部位或貯油箱也不能完全封閉,要留有通氣孔。對易漏的轉動部位,應盡力設置雙道以上的密封,增加密封的可靠性; 必要時可增加零件,防止漏油, 為防止焊接處滲透漏油,可設置導油板。
4.2正確安裝密封件
(1)密封件裝配時要保持與密封面的平穩接觸,不得出現翻扭現象,以免損壞密封圈。
(2)密封安裝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螺紋、帶尖角的孔口、鍵槽、階梯軸等,入口處應設置3 mm ,10 °的倒角,安裝時應采用專用工具和防護套,防止刮傷密封件;必要時可將O 形密封圈先放入開水中,使其膨脹再安裝;在軸或軸套上涂一些潤滑劑或使用水和軟性肥皂。
(3)軟管安裝時不得扭曲,若扭曲,機器工作時會因扭曲力過大,造成接頭處松脫或軟管疲勞,產生裂紋,引起漏油。
(4)切勿漏裝密封件。在裝配時,預先把需裝的密封件如數備齊,分別裝上,裝配完畢應無。
4.3定期維修、清洗機械設備,注意新油的過濾
空氣中的塵土、砂粒,設備工作場地的各種污物:金屬和鐵銹的微粒、油漆、橡膠微末、紡織纖維等雜物在工作時會順密封部位進入系統;機械零件經各類工藝加工和部件、裝置組裝之后殘留下來的金屬微粒,結構元件磨損和損壞的產物,腐蝕產物,機械設備工作用液的化學反應產物等,在油液中混存的雜質直徑往往很小,接近油膜厚度,容易進入油封刃口與軸表面間,從而起到磨料的作用,惡化了密封工況,增加了密封件與軸的磨損,導致漏油,因此,應定期維修、清洗機械設備。
在維修時: 應清理周圍環境;拆卸的零件應清洗干凈;維修時應檢查轉動軸的直線度、動平衡,軸承的徑向跳動、軸向竄動,密封處軸的圓度、同軸度和表面粗糙度,對不符合要求的要修理至合格或更換新的元件。
5、結束語
機械設備漏油是機械技術關鍵問題之一,關系到機械設備的實際工作質量和使用壽命,機械設備漏油的原因很多,涉及面廣,要防止機械設備的漏油必須從結構設計、制造工藝、材料選擇、污染控制、維護、使用等各方面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