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龍
摘 要: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對學生來說,閱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對同一篇文章,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見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把閱讀課堂變成一個彰顯學生個性的天地,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措施
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提高學生理解、積累書面語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聽、說、讀、寫四項訓練中的重要一環。因此,作為教師應將學生的個性特征發展與閱讀教學內容相結合,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循序漸進,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探究、總結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讓閱讀教學產生一個質的變化。那么,在具體實踐中,如何才能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利用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教師應該讓學生養成的一個必需的習慣。預習的內容包括:自主熟讀課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詞、對所學課文的不解之處提出問題、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課外知識等。學生的預習習慣養成了,教師就能在課堂上節省不必要的時間,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悟和見解,點撥新課中的難點……總之,有了課前的預習,教師更容易抓住新課的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能通過預習測量出自己知識的深淺,認識到課文難點之所在,然后再去學習課文,其積極意義非常明顯。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并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
閱讀教學的首要步驟自然是讀。這個“讀”需要我們教師科學規范的指導。根據課文的不同,有的需要范讀,有的需要學生自讀,有的需要分角色讀……需要范讀的,我們要做表率,把課文節奏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讀到位,讓學生能跟著閱讀進入課文所表現的意境,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受到美的熏陶。需要指導學生讀的,我們教師要盡自己的所能去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去更深地感悟課文、體會感情。另外,閱讀方法又可以分為精讀和泛讀,教師要教給學生根據文章表現的內容對不同的語段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該泛讀的地方泛讀,該精讀的地方精讀。另外,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幾種常用的閱讀方法:
1.整體讀書法。在讀一篇文章時,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整體理清課文結構,從整體體會思想感情,從整體領悟文中道理,從整體上品析妙詞佳句的方法稱之為整體讀書法。
2.分散讀書法: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分層目標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針對性地讀書,解決問題。
3.質疑問難法:是一種探求真知,向未知領域深入掘進的讀書方法,它是從學生心中的疑問,調動其思維進行探究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便于使教學與重難點、學生實際更貼近,減少教學時間的耗費。
4.情景再現法:就是將作者所寫的人、事、物、景在腦中變成真實的場景與活動畫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感受,然后再根據頭腦中的情境進行復述或背誦的方法。它可以促進表象與文字的相互轉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注意抓閱讀中的重點語段
閱讀教學中對材料往往是學生讀容易,理解難。面對這個難題,教師應該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注意抓住文中的重點語段或重點語句來理解。課文中的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它們都對文章所表現的中心有著密切的聯系。指導學生理解了這些關鍵語句、語段,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段所表現的意思或感情。這種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不僅便于理解內容,還便于體會情感,是學生一種初步領悟文章的途徑。同時還有利于幫助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提高表達能力。
四、鼓勵學生拓寬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往往是不同的,那么對這些不同的觀點、看法我們教師節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呢?只要不存在根本性的錯誤,我們都應該認同,要允許學生多方位的去解讀作品,認可學生對作品創造性地思考。要盡可能地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重視發展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愿共同克服困難,不懂得分享學習的樂趣,失去了合作交流的機會。而在新課程標準的提倡下,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便成了提升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閱讀教學中倡導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中,對閱讀語段的理解表現得更為多元化,這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的養成。“一個思想和一個思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是更多。”一句話道出了合作學習的真諦。
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激發求知欲的首要因素便是情感。我們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創設所需要的情感氛圍,這種情感氛圍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閱讀能力、激發情感的重要條件。另外,教師要注重朗讀和積累的結合,來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是讓學生加深情感體驗的最佳辦法。再次,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創造個性的養成。在閱讀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創新的意識后,學生的創新精神才能得到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得以彰顯。
七、注意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世界上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都沒有,更何況是有血有肉的人。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的教育就不該要求整齊劃一、千篇一律。我認為教育所謂的弘揚人性,即彰顯個性。但通常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做到,我們往往過于去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追求所謂的合乎常規,卻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當某一個學生在一篇文章的理解上與其他人的理解出現不一致時,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理解,關注他們的個性差異,切不可用一個標準來評價所有的答案。
總之,閱讀教學是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一個過程,是一種教師輔導下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人,是具有無限潛力的個體。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地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做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平等地對話,使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真正地學習到知識、形成合作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養成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真正地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