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霞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91-02
作文難,起步習作更難。現今,三年級習作處于一個斷層,拔高要求的狀態,由“寫話”轉向“習作”,在表達內容和語言形式上的要求都明顯提高,習作成了語文學習中最為可怕的“攔路虎”。《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習作的目標定位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作為三年級語文老師,尋尋覓覓教作文之道,失之得之,道不盡苦辣酸甜。無法改變對孩子、老師的評價機制,但總能找到讓孩子們輕松、快樂步入習作殿堂的陽光大道。
一、積累先行——解決“無炊之米”的問題
常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它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文章源于豐富的積累。只有語言材料、知識經驗、思想感情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將孩子的目光引向“生活”和“閱讀”,積累先行,解決頭痛的“無米下鍋”的難題。
1.全方位感知生活
好習作源自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此,我在班級中開展“照相機行動”——培養用眼觀察事物的能力,“掏掏你的小耳朵”——培養用耳朵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捕捉來自身邊的大事、小事,天下事,學會事事關心。感受自然的魅力,體味生活的多彩。
2.多角度閱讀積累
習作處處與閱讀緊密相聯,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輸出。只有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吸收,才能有豐富的、自如的寫作運用。因此,我在班級開展了“博覽群書、熟讀成誦”八字行動。
(1)每周一節讀書課,內容為炒一盤“古詩小菜”, “吃”頓故事大餐。
(2)每天摘錄兩句妙語佳句,并能背誦。
二、方法指導——擺脫“無炊之術”的困境
過去,作文教學習慣沿著命題——寫作——批改——講評的傳統模式;現在,又讓學生想寫什么,愛寫什么就寫什么。習作教學處于一種無本可依,無序可循的狀態。寫作知識的傳授缺乏系統性,寫作能力的培養也缺乏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習作中的一些典型通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出現,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的甚至不得不靠不斷地“練筆”以求“熟能生巧”,習作教學還是處于一種高耗低能的狀態。因此,我想:只有將習作目標細化,確定每次習作的訓練重點,對全冊習作教學進行系統化安排,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例: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習作是寫寫父母的愛,根據本組課文的編排我確定了“情”為主線,學習“首尾呼應”的寫作特點作為訓練重點,具體設計如下:(一)在揭題中動情。入課時,背誦園地五中的《游子吟》,撥動學生心中那根愛的琴弦。
(二)在動情中學“法”。借用文本中一些寫爸爸媽媽的佳句進行首尾呼應的練習,認識這種寫法。
1.出示兩組佳句:這里有兩組描寫爸爸媽媽的佳句,請仔細讀讀。
(1)我的媽媽才三十七歲,可我總覺得她像七八十歲的老太婆,總是嘮叨個不停。
(2)媽媽的嘮叨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少了它,還覺得有些不適應呢!
(3)別人家都是媽媽料理家務,我家卻不同,是爸爸當“家庭主男”。
(4)爸爸當“家庭主男”還真行!
2.認識首尾呼應:如果我把這些句子分開,一句放在文章開頭,一句放在文章的結尾,你發現什么秘密了嗎?
(1)指名分句讀,發現奧秘。
(2)小結:對,這就叫首尾呼應。開頭呼喚,結尾答應,一呼一應,互相聯系。
(3)游戲:我當開頭呼喚,你們在結尾答應,會嗎?
(4)師生一首一尾合作讀詩句。
3.練習運用。
這兒有些文章的開頭,你能補上它的結尾嗎?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輕輕吟誦著這些詩句,媽媽的愛便從心中流淌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媽媽的愛就像一塊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合園地中剛學習的古詩,把握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把“首尾呼應”這一習作范式在游戲中,在學習運用,滲透在孩子們的習作思維里,植根在他們記憶倉庫中,不強求,不限制,只等他們融會貫通,駕輕就熟。
有了炊之米,炊之術,孩子們制作出了一道道美味的“習作大餐”。從他們的筆觸中,你可能看到楊紅纓的影子,感覺到孫幼軍的存在,甚至還能體驗到德國著名作家米切爾.恩德的想象。積累先行,指導入門,我和孩子們迎來了三年級習作的燦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