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榮
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在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信息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理應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教育中,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信息技術;興趣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融合一直是教育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那么,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現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聲像并茂的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傳統的黑板式教學,尤其是對于好奇心特別強的小學生來說,運用信息技術將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更容易啟迪學生展開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小學生不喜歡數學并不是對數學這門學科不感興趣,而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感興趣,教師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原本有趣的數學變得平淡無味。而將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相融合,通過聲音、圖像、動畫與文字結合的形式,能夠讓數學知識更加符合學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數字用小動物圖像展示出來,學生看見各種小動物非常高興,能夠很快地學會數數并掌握最簡單的加減法運算,繼而更加喜歡數學。同樣,在后面“數的認識”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動物園”或“逛商場”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通常都是由學校選用的教材和課程標準決定的。小學數學在內容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選取的案例不一定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吻合。所以,各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地從實際生活中去選擇素材,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再者,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如,在“認識線段”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線段“直”的特點,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動畫,讓學生體驗線段向兩個方向延伸的效果,感受直線可以無限延長,線段有兩個終點。同時教師可以將某個地圖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感受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直線距離,認識到線段是可以度量的單位,并且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讓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變得豐富有趣。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形式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就是簡單地在黑板上將要講解的內容寫出來,教師的“邊寫邊講”占據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學起來也很累,并且黑板也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降低學習的注意力。學生還需要將教師的板書內容記下來,嚴重影響到自身獨立思考的專注度。而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實現現代化教學,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形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閱相關的數學資料,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等模式將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識記延伸到課下,由學生自由展開學習。同時,信息技術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視野更加開闊,積極性也更高。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如果將有關知識用板書和語言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即便是語言再生動,板書再美觀,學生也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而采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網絡,找到相關知識內容進行了解,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重要節日、事件等相關圖片資料,并且還可以將“平年與閏年”等知識用圖片對比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優勢。
四、運用信息技術化解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題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不透的現象,怎樣解決教學效率低下的難題,自然需要從教學方法上尋找有效途徑。而利用信息技術聲像并茂的優勢能夠簡化教學難點,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掌握數學重難點知識。信息技術能夠彌補傳統教學在直觀感和立體感上的不足,將數學知識進行動態演化,處理了傳統教學中不能深入講解的問題,幫助教師消除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尤其是許多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足,有些數學知識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頂點的特征以及長、寬、高的關系,初步掌握立體圖形的概念,教師可以課件的形式進行三維立體圖像的展示,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在腦海中完整地建立起立體圖形。
此外,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也要適度,不能盲目地使用信息技術,要做到“當用則用”,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以及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代克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融合[J].學周刊,2016(32).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