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倫
摘 要: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利用任務教學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學習。在這種任務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下,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小學;中高年級;數學
以任務教學法來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同學之間的互動,讓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一、任務教學法實施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是任務教學法實施的一個主要原則。教師在引入任務教學法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問題的趣味性。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夠吸引學生探究,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潛力。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
2.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任務教學法實施的一個基本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任務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相互借鑒經驗。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之后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自己的潛力,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3.互動性原則
互動性原則也是任務教學法實施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實施任務教學法時,應該使課堂教學具有互動性。互動性主要是指學生間的互動和師生間的互動。師生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學生及時把自己的問題反饋給教師,然后教師對問題及時解答。學生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一起探究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互動性原則可以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提高教學效率。
二、任務教學法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到抽象的數學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講解課本的教學方式,可以創設一個“拉一拉”的游戲情境,將幾根小木棍分別綁成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等,引導學生輕輕拉一拉,然后談談自己的發現。學生經過觀察,發現三角形是不容易變形的,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學生在這種任務教學法的模式下,可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能夠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更直觀的了解。
2.提出探究任務
教師在給學生提出一個明確的探究任務以后,對于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這種自由組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更加默契,更便于問題的交流。比如,教師在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之后,學生可以自行分配任務,每個人都有探究的內容。這樣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也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準確率。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創新思路,不同的思路互相碰撞,就可以形成多種解題思路,這對提高學生的多元化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3.師生互動
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之后,就是師生互動的環節了。在師生互動的環節中,學生可以把自己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告訴老師,然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可以讓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情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也能夠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改變原有的解題策略,創新自己的學習策略,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有深遠的影響。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的過程中,也是對自己教學成果的一個反思過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問題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錯誤,然后改變教學策略。因此,師生互動的環節也是學生和教師一起提高的環節。
任務教學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對于小學中高年級教學改革有深遠的影響,對于培養新型的數學人才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任務教學法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比較重要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還能夠使課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任務教學法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將會實現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育的一次革新,將會使數學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陳華.淺析小學數學的任務驅動教學法[J].學園,2012.
[2]史建平.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應用初探[J].中小學教育,2012.
[3]賴南燕,方燕妮,謝祎.《小學數學教學法》案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