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玉
美術課堂作業是一節課的總結,也是體現學生對所學知識思維運用的體現。往往在常態美術課堂教學中,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當堂完成,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美術教學質量也不高。而要想實現美術的高效教學,必須突出美術學科的特點。
現狀分析:
1.作業時間不足。一堂課有40分鐘,新教材中的內容很多,老師只要多講5分鐘,學生就會少5分鐘。
2.課前準備不充分。很多學生課前準備做得不好,經常沒有準備好美術課上的繪畫工具及材料。
3.態度不認真。高年級學生對待美術課堂作業的態度不認真,有的學生一下課就把作業往垃圾桶里一扔,不愛惜自己的作業,更加不愛惜其他學生的作品,有時還會嘲笑其他學生的作品。
一、提出作業困惑,揭示“真意義”
在美術教學中,美術作業是一面最能反饋教學效果的鏡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學生的美術作業全部或部分展示在課堂上,先讓大家觀摩,然后讓學生自己評論,老師最后小結。這種及時針對學生作業進行現場評論的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特別是學生的自我品評,老師不僅能及時掌握學生的作業情況,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同時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鞏固所學知識,并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
二、解決美術作業,提出“好對策”
(一)做好課前準備——完成作業的前提
認真做好美術課前師生教學具的準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是課堂中和諧氣氛的潤滑劑。剛開始實施的階段,我會在上課前2分鐘去教室檢查,后來由小組長來檢查。這樣一次次的督促、提醒,逐漸地讓孩子們養成了課前準備工具、材料的好習慣。比如,五上“變廢為寶”這一課,我提前一周在五年級教室放了一個大紙箱,遇到一些廢舊的材料一起收集,比如廢卡紙、廢舊的飲料盒、零食的外包裝等。這樣即使課堂上有些學生沒帶材料,也能從中選到適合自己的材料。
(二)教學設計精煉——完成作業的基礎
例如“字母的設計”這一課,在一個班上,先讓學生欣賞一些范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最后自己動手設計。給學生留了20分鐘的時間,結果一大半作業沒有當堂完成,完成的作品也大同小異。另一個班改變教學設計:四人一小組,首先是欣賞范作,然后每個小組確定一個主題,有T字形大雨傘下海灘邊的情景,有W字形房屋邊的景色,還有P字形路燈下的情景等。小組討論如何設計自己的場景,教師參與其中給點意見。然后小組長分工,最后作品展示。每個環節都在充實有序中進行,而且作業質量較高。
(三)常規訓練嚴而有方——完成作業的關鍵
1.緊緊抓住低年級美術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業習慣
習慣是從小培養,一二年級是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最多、最濃厚的時段,而且這個時候的學生對老師的話是馬首是瞻的。所以,我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認真聽課、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及時完成作業等這些學習、作業習慣的培養,同時要求學生作業要整潔,大膽畫,細心上色,不亂涂亂改、拆頁、撕頁,以此來培養學生愛護作業的良好習慣。
2.把握好常規紀律好壞的標準,創造舒適的創作環境
癥狀1:在教師轉身示范時,課堂上容易出現“騷動”的現象,在講與學習無關的話,且影響他人,影響教學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用嚴厲的目光環視學生,嚴肅批評講話的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讓教學順利進行。
癥狀2:學生創作時常會出現凌亂現象,不少學生會離位、講話,但這是他們在交流經驗,討論制作方法,投入到學習中的表現。此時強制學生不準講話,不準離位,容易形成對立心理,使教學效果下降。有時聲音太大,影響學生相互交流或者影響到其他班級上課,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創作熱情,可以提醒輕聲相互交流,學生很快就會把聲音降下來,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更舒適的環境中創作。
三、改革作業形式,注入“興奮劑”
一節美術課,作業可以是繪畫,可以是泥塑,也可以是剪貼,讓學生選擇自己較喜歡的一種美術創作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愿;還可以選擇單色的或選擇多色的。學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權,他們就像來到了超市,可以自選自己喜愛的商品。這樣,學生對美術學習有了自信心,從而也能感受到美術創作成功的喜悅之情。
例如,在教學“小鬧鐘”時,講完要領之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創作,呈現出的作品多種多樣,有橡皮泥的、有剪紙的,也有繪畫的,學生的熱情可高漲了。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下的美術作業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屬品,而是構建和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作用。從學生的作業中,不僅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手段。經過這學期以來的實踐,效果大有改善,美術教學沒有“最”,只有“更”,我們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無限接近有效課堂這個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冒霞.如何讓學生當堂課完成美術作業[J].文理導航:旬刊,2015(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