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兆君+巫昊峰
【摘要】《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課程的教學改革,包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三個方面的改革,對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高職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40-01
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蓬勃發展,施工企業對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該專業的畢業生初到崗位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工作適應性不強,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較差,特別是建筑工程圖識圖能力和CAD繪圖能力較為薄弱,離建筑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異。《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是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由《建筑制圖》與《房屋建筑學》兩門課程為了適應高職土建類的專業特性而專門改革合并而成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是為了使學生具有建筑生產管理第一線的技能,所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這門課程的最大特點。傳統的《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課程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而對于實踐操作則比較忽視,對于知識的整體結構把握較好,但是對于具體的應用則較輕視。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課程的前半部分以介紹建筑識圖為主,后半部分則是介紹民用和工業建筑構造的組成和基本構造原理、常見的構造作法為主。其中識圖部分的理論性較強,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這一部分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只需要達到“必需”和“夠用”即可。因此,對于教材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膽進行合理的刪減和整合,從而使這門課程能更好的配合學生的學習,更貼近他們的實際需求,以達到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要求。
建筑識圖的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制圖基本知識、投影原理、建筑工程制圖。其中“制圖基本知識”包括建筑制圖規范、制圖工具的應用和幾何作圖。其中建筑制圖規范和制圖工具的應用跟工程實踐結合緊密,在講授過程中都要加以強調,并在實踐練習中嚴格要求,而對于幾何作圖部分,由于現在在實際工程中,建筑企業對建筑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沒有徒手作圖的要求,因此可以進行適當的刪減,僅作為學生的課后補充。
“投影原理”則涉及到的知識多而雜,包括投影的基礎、投影的變換、立體的投影、形體的相貫、透視投影等,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的知識,這一部分理論性極強而且很難掌握,對于高職類學生根據專業要求,只需要對投影的形成、三面投影的基本原理、基本形體的投影和組合體的投影予以掌握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對這一部分的知識進行大膽的刪減:如投影的變換、形體的相貫、透視投影等都可以刪除,對于有用但較難掌握的知識,如:立體表面的交線,可以降低難度,同時結合本專業的需要刪除掉對于機械零件類型的形體的投影求解,增加一些類似建筑房屋的組合體的投影求解,對于“投影原理”,老師在進行授課時,重點在于求精而不是求多,講授的時候重點要放在投影的基本原理上,教給學生的不是做題的方法,而是投影的基本原理。這一部分的知識,理論性非常強,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現在的計算機動畫已經非常成熟了,可以借助動畫進行輔助教學,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讓他們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建筑工程制圖”涉及的圖紙一共有建筑類、結構類和設備類。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較短時間內很難全部掌握,這時要根據專業進行細分,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重點放在建筑施工圖紙和結構施工圖紙。其中對于建筑施工圖紙的掌握要求更為嚴格,不僅要熟練的讀圖,而且可以準確的繪制建筑施工圖。對于結構施工圖則要求對于平法能熟練的讀圖,同時能獨立的查閱建筑制圖國家標準,完成對建筑圖、結構圖的識讀。其中,對于結構施工圖的識圖,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部分使用的都還是上個世紀的案例,獨立基礎,多層建筑,磚混或者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造型和設計都過于簡單,以至于學生在學完后,只會看比較簡單的結構施工圖,碰到較為復雜的結構時就一籌莫展。針對這種現象,在進行結構施工圖的講授時,對于鋼筋混凝土柱、剪力墻、梁、板的平法識圖要重點講解。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對圖形的認知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機械練習,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協作學習,使得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進入高職,這個時候的學習更多的是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這是教學方法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參與進來,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一個多維立體的教學空間,是學生與建筑有直接的感性接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進去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建立“物”“圖”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可以進行由 “物”到“圖”,由“圖”到“物”的一個轉換。
建筑構造中很多構造節點外觀可以直接參觀,但是內部的構造在工程完工后都被封閉在建筑內,平時不容易觀察到,因此老師在講解相關節點時,還可以采用模型和多媒體將工程實例展現出來,使學生在直觀和邏輯理解上相互促進,如果有條件的話,帶領學生去工地現場實地考察參觀。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對于實踐教學這一部分,一共由課堂內外的小作業、小設計、實訓三個部分組成。
1.課堂內外的小作業主要在于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讀圖的能力,因此這一部分的作業,要求主要是反映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一個掌握程度,這是要選擇一些典型、實用的題來做。
2.課程教學過程中許多知識是針對若干個細部進行講解的,學生對于每一個部分的構造圖識讀都會比較容易,但是要求學生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進一步繪制一些施工圖時,沒有進行相關知識訓練的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因此這時可以把課程設計分解細化為若干個小設計,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每上完一至二章,就做一個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設計作業。如:上完基礎、墻體兩章后,可以要求學生做一個從基礎到屋頂的墻身詳圖;結束樓梯章節后,要求學生做一個雙跑樓梯的構造詳圖設計,這樣可以有利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問題。
3.實訓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一個整體的掌握情況,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實訓的時間一般為一周,內容多為完成一個小型建筑的設計及施工圖繪制,因此這時可以看作是一次建筑設計構造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進行方案設計階段和施工圖階段,方案設計階段需完成平立剖面的確定,在施工圖階段,由于沒有相關專業的配合,因此著重考慮建筑本專業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如:樓梯的構造,墻身詳圖,屋面防水等。
四、結束語
總之,《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課程的教學要因材施教,上述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產生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性,為后續的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敬辛,建筑構造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8)
[2]張威琪,高職“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探索,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