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蒙
[案例背景]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體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差異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在體育課堂上都有“一技之長”。因材施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個性、情感、不斷磨合與調試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不足,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是“正常”的孩子。因此,如何有效、巧妙地解決這些問題是有效避免“特殊”孩子成為課堂“笑話”的關鍵。
[案例描述]
1.轉學風波
新學期,上課鈴聲響,我健步如飛地踏進一年級教室,一聲令下“凳子擺好”出去站隊。3、2、1看誰沒有站到位,只見隊伍后排一個陌生的面孔,膽怯地站在離隊伍一米開外的距離。“那位同學往前面站一點,現在都第二學期了,怎么隊伍還不會站呢?”她膽怯地看著我,輕輕地往前面挪了挪。跑步、熱身操完畢后,基本隊列練習。“向左轉”、“向右轉”我激情澎湃地喊著口令,孩子們練得多帶勁啊,我正在竊喜,一年級的孩子居然在我的教導下能夠把“三面轉法”練得這么好。口令一遍接著一遍,突然后面的同學發出“嘿嘿”“哈哈”的笑聲,循著笑聲望去,那個陌生的小女孩,一個踉蹌差點趴在前面同學的身上。我立即有種挫敗感,明明我把全班同學“三面轉法”都教會了,怎么偏偏會有一個什么也不會做的呢?“老師,小A是新轉來的,特別笨,什么都不會。”“新來的?”我說怎么什么都不會!“你是哪個學校轉來的啊?老師沒有教過你‘三面轉法嗎?”“沒有”。我回到隊伍前面,安排學生自主練習,然后我走到她身旁,“老師來教你好不好了”一遍、兩遍、三四遍,我發現小A怎么也學不會,額頭確是滿頭大汗。
2.被當成“笑話”
“老師,小A今天上課又哭了。”“就是,天天就知道哭,老師一說,她就哭。”剛走進該班教室,孩子們就開始列舉小A的種種“罪狀”,我看了小A一眼,她低著頭。一切準備就緒,我宣布“本節課我們練習跳長繩”,孩子們歡呼雀躍!一下、兩下、三下,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玩得不亦樂乎。輪到小A了,她完全不知道跳長繩是怎么回事,被孩子們連推帶拉到長繩邊時,她無比害怕,看到甩動的長繩,她害怕地將眼睛閉上,用半只手臂遮擋住臉,生怕被繩子打到。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孩子們開始哄鬧,嘲笑小A,我走了過去,接過繩子,對小A說:“別害怕,老師來搖繩,跟著老師的節奏來,老師控制繩子,繩子不會打到你的,”她看看我,走到繩子旁邊,連續三次,還是同樣的問題,害怕和恐懼占據孩子的內心。“你真笨,時間都被你耽誤了。”“哎,這么簡單你都不會啊!”我將孩子的哄鬧平息下來后,下課鈴聲響了。
3.意外的“缺席”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走進該班教室。咦?奇怪了,今天怎么沒有同學告小A的狀了?環顧整個教室我沒有發現小A的身影,生病了?還是去老師辦公室了?正當我疑問之時,學校的傳達室傳來陣陣私心裂肺的哭喊聲,我從窗外尋聲望去,看到一個熟悉的瘦小的身影,那不是小A嗎?只見小A的爸爸、奶奶還有門衛師傅都把小A從校外往學校里面拉,而小A的舉動,明顯是不想踏進學校半步。這時孩子們發話了,“小A好幾天沒有來了。”“她怎么了啊?”我問道。孩子們搖頭,說不知道。集合、站隊的功夫,小A的奶奶連拉帶拽地將小A拉到教室門口,一個弓著腰、頭發花白、操著外地口音的70幾歲的老奶奶,站到我面前。“老師,麻煩你了,麻煩你了。”說完轉身就要離開,這時小A的舉動出乎我的意料,她哭喊著向奶奶跑去“我不會,我不會。”“不會去學,學了就會了。”奶奶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大門,我讓孩子們將小A拉住,她滿眼淚水,既害怕又緊張。說來也巧,這次課有很多生病見習的孩子們,我讓她們幫我把小A照顧好,跟她聊聊天,并偷偷告訴她們幾個,小A很想在我們這里上學,就是特別害怕跟你們交流,讓她們幾個找她說說話。就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小A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
課后我從班主任處了解到,小A來自安徽農村,從小跟著奶奶在農村長大。這次轉學對新的環境、新的教學內容、講普通話都不適應,加上天生比較膽怯,導致她什么也不敢去嘗試,最后干脆需要奶奶和爸爸拖著才能走進校園。
4.“特殊”做法拯救課堂“哄鬧”
了解小A的情況后,我有意無意地觀察小A的舉動,眼神的交流給她充分的肯定。又是一節長繩課,我還清晰地記得小A被同學“嘲笑”情景。這次課我一定要讓小A重拾信心。“我聽班主任說,小A以前的體育特別棒,小A是不是啊?”她靦腆地看著我,孩子們都向她投去佩服的目光。這時,我說:“小A,到老師身邊來,你跟老師一起給同學們搖繩好不好?”,她點點頭,慢慢地走了過來。我知道小A其實在老家的學校從來沒有學過“三面轉法”和跳長繩,這次她跟我一起搖繩就是為了讓她增強信心。我手把手地教她把繩子纏在手上,告訴她搖繩時注意的事項,很快小A就能按照老師的節奏把繩搖得特別好。我說:“小A,你真棒,這么快就學會了。”小A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我不斷的鼓勵和贊美之下,小A越來越有自信。我趁熱打鐵,拿來一根短繩,讓小A跳了一分鐘,她跳得特別棒。同學們在旁邊直呼:“真厲害啊!,從那之后的體育課,我都會給小A安排一些“特殊”的學習內容,讓同學們知道小A真的很棒。有次課間,我從該班門前經過,驚喜地發現,小A居然跟著同學們一起跳起了長繩。隨著自信的增長,小A在體育課上的表現特別棒。
[案例反思]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要面子”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存在。
1.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特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時候,是最值得分析的跡象,教師要多想想這個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能力問題,還是情感上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所在,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方法,激發孩子的運動興趣,找到自信。
2.以人為本,從細微處關注學生的發展,做到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有的學生因為運動能力問題,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原因,有的學生因為情感原因造成體育參與的積極性的不同,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觀察學生的特點,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或者學習內容,由易到難,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突破點。
3.正確處理“特殊”引起的“笑話”,提高教學效率
每個班都有“特殊”的孩子和“特殊”狀況的出現,教師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找到有針對性的、適合孩子的教學內容,來避免“特殊”引起的笑話,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特殊”其實是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這種差異有時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甚至是教學進度,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進行教學,不要讓“特殊”成為課堂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