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紅
摘要:執教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有待改善。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也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根據這一指示,在不斷探索中總結:激趣,引發閱讀熱情首當其沖;指導,給予閱讀方法是關鍵;完善閱讀體驗不容忽視。
關鍵詞:課堂教學;激趣;指導;課外閱讀;語文素養
我今年執教小學二年級語文課程并擔任班主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我發現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有所欠缺,特別表現在寫話方面。我帶著這樣的困惑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到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與愛好。于是我想應該從學生閱讀興趣著手,緊抓課外閱讀這項難關。同時,也迎合了新課改中的明確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因此,我在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把課外閱讀作為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任務來完善。通過一年的探索與小結,成果可喜,得到校領導及同事的好評。具體的小妙招有哪些,我將與你一一分享。
一、激趣。引發閱讀熱情
達爾文、牛頓等偉大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畢生所學大部分知識都是從課外習得的。話雖如此,但具體有何良策用于實踐而有所得呢?為了使學生樂于讀、自愿讀,我首先調查了解學生的課余生活常態:有的喜歡看一些僅有說明的闖關游戲書,或是些搞笑滑稽的漫畫書,有的甚至根本不會過問那些已塵埃厚重的故事文集。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好書,還要確保對他們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學課堂上,我巧妙穿插閱讀一個或多個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課外讀物,再以點帶面,推薦閱讀。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一課時,我們在感慨母愛大于天的那一刻,順勢引出《飛越千里的愛》,母雁對受傷小雁的關愛與呵護,讓我不禁為之落淚。然后迅速拿出讀物《火紅色的自行車》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同學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一副滿腔感慨的表情。還沒等下課,我帶來的幾本故事集已被“征訂”一空了,我暗自竊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樂趣正值延伸、發展、上升的層次。而閱讀就能為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一扇嶄新的大門,在拓寬視野之余更是獲得快樂的時候。因此,只有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接觸到能真正吸引他們、適合他們的讀物,才能激發讀書情趣。與此同時,我和家長達成共識,鼓勵孩子們自主選擇閱讀素材,自由展開閱讀活動。
二、指導。給予閱讀方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那么,要提高課外閱讀的學習效率,就必定要先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具體如下:
1.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我根據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努力達到葉圣陶老先生“得法于內,得益于外”的目的。我在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要學會在讀中自悟,作上批注,不懂之處畫上標記。閱讀時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精思熟讀。要求學生做到古訓“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逐步培養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再把這些課內的閱讀方法應用于課外朗讀,觸類旁通,對于提高學生課外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著強烈的感染作用。
2.加快學生閱讀速度,擴大知識面。如果學生在閱讀時都用精讀、細讀方法的話,那就永遠達不到博覽群書的目的。所以,我還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根據文本自身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如精讀、略讀、瀏覽、跳讀、默讀、誦讀等。這樣既能擴大閱讀量,也豐富了知識的積累。
3.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在閱讀時,如果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絕不能只做上標記不聞不問,而是要求他們及時查字典或小組討論或詢問老師等,直到明白為止。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是師生交流的好時機。在一起探討、查閱、總結中,給予學生成就感,這樣往往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求知欲,真正達到活躍思維、開闊視野的目的,方能把課外閱讀工作落到實處,最終受益于學生。
三、注重體驗。展示成果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愛表現,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指導中,不僅要求自己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與信任,還應搭建舞臺讓學生展示自己。因此,我班經常組織舉辦以下活動:
1.鼓勵、表揚愛讀書的學生。從班級每三人中民意選出一人為閱讀小督查,記錄組員的閱讀篇目和數量,并定期公布,評選出最佳“閱讀小超人”,頒發獎章。
2.交流讀書心得。每周的小練筆交流會上可以就一個文本發表各自的意見,正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是推薦好的讀物,或是經驗介紹,形式多樣,有利于學習和運用。
閱讀為孩子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提供了揮灑自由與快樂的機會。為了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指導課外閱讀不容小覷。萬事開頭難,夯實閱讀基礎,相信未來的語文學習將是一條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