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要: 本文從目前高校統計學傳統教學模式的現狀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出發,結合高職學生實際情況,闡述了緊密圍繞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項目式、實踐式教學改革的思路:通過課程項目化來完善課程教學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緊密結合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更新教學觀念,改革考核方式;并對統計學教學改革及有益探索進行了總結。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raditional 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atis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ideas of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base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mprove the course teaching to increas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by projectizing the courses, train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s to update teaching ideas and reform the test mode. And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and beneficial exploration.
關鍵詞: 統計學;項目化;實踐教學;教學模式
Key words: statistics;projectizing;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0-0212-02
0 引言
統計學是一門挖掘客觀現象數量規律的方法論科學,為人們提供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并從數據分析結果中得到相關信息的方法,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在實際生活中又有很強的應用性。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專科學生層次開設《統計學》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在學生學習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提供一定的數量分析工具,并且為學習本專業理論提供一定的方法論基礎。
1 高職《統計學》課程教學現狀
1.1 輕視《統計學》課程 我國高職院校目前并無大量開設統計學專業,因此,主要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生以非統計專業為主。而學生缺乏對統計學系統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認為統計學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程度并不大。在工作中提到統計,學生往往只能想到統計局、統計數據和一些統計報表等,很難將自己的專業和統計聯系起來,不能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1.2 課程單一,缺乏與相關專業的銜接 統計學是一門工具課,其核心知識在于與相關專業學科的交叉應用。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各個學科領域都離不開統計數據分析。在目前的統計學教學中,雖然大多數教材補充了統計方法的應用舉例以及案例,但很多案例只是為了演示統計方法的實施,與相關專業的融合并不是很深入,很難讓學生體會統計在本專業的應用價值,很難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1.3 理論與調查實踐脫節 《統計學》的核心理論在于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調查方案的設計、數據調查、數據整理、數據分析以及攥寫分析報告,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學習理論的方法,但是理論和實踐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性,沒有實踐的結合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統計方法的應用。現在我們主要只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學生的實踐調查能力的培養,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1.4 傳統教學方法單一 盡管目前統計學教學手段加入了多媒體技術,但教學方法上仍舊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單一的灌輸,老師在課堂中只負責講授統計理論知識,學生只負責聽。相比于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現代教學方法而言,學生在過去灌輸式教學中是被動接受,這并不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更加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
1.5 考核方式陳舊 傳統的統計學的考核模式為閉卷考試。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大多數采用機械的記憶法來死記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詞解釋和計算公式。在這種考試方式下,學生并沒有參與學習,成為主動學習者,而是被動的應付考試,那么自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試卷內容通常只注重測試基本知識點,而不能真正考察學生對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
2 《統計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高職《統計學》課程應緊密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無論在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應當體現統計學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應用性。
2.1 課程實施項目化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市場上各種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為核心目標,更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項目教學是指把統計理論知識劃分為模塊化設計,以項目的提出來導入理論知識的學習。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由適當人數的學員組成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項明確的工作,由小組成員自主計劃實施并完成洗那么股。在項目結束時每一個項目小組都應有一個明確的成果。項目化教學的三個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本門課程一般教材內容主要以章節劃分,純理論為主,部分教材會補充以案例等課外閱讀部分,但是大多數教材都缺乏系統性劃分以及實踐內容要求。因此本教改在教學內容方面對課程做了全面性改革,以四大模塊六大項目來貫穿全書,如圖1、圖2所示。
改革后的課程內容要求學生按以下步驟來實施項目化:情景設置、操作示范、獨立探索、確定項目、協作學習、學習評價六個方面來完成。
2.2 加強實踐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相關概念、分類、作用等,而這種純講解式的課堂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課堂疲倦,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只是被動的學習。而實踐教學主要是綜合培養學生動手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項目教學,選擇適當的項目,設計合適的統計調查方案以及問卷,通過多種調查方法來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分析報告。
這種全過程參與式的項目實踐教學,從根本上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的體現我國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更應該突出課程的應用性。一方面需要通過一定的課時來加強實踐調查環節;另一方面,對于實際工作中常用到的統計知識應該加強課時安排。
在實際應用中,數據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因此在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自選主題,同期完成一項完整的調查,并提交調查報告。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2.3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衡量:調查分析、數據處理。教學過程的改變意味著考核方式方法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在傳統的考核模式下,學生、教師通常只關注通過一紙試卷得來的成績。改革后的考核包含三個方面:平時成績、項目成績、期末試卷成績,比例分別為3:3:4。平時成績包含:到課情況、聽課情況、課堂案例討論、作業提交等。項目成績包含:調查選題、調查方案設計、實踐調查、數據整理、數據分析、調研報告、調查答辯等。期末試卷主要指關于統計學理論知識點的考核。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通過調查實踐更有利于學生從“唯分論”到“唯能力論”的思維轉變。
3 統計學教學改革的總結及反思
3.1 培養學生實踐調查的能力 統計調查是一項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種社會團體中都需要開展的經常性工作,來反映客觀事物發展的真實規律。本教改的實施,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自選主題開展一項完整的調查工作,通過數據分析的結果提交完整的調查報告,最后從平時、項目式、期末三大方面來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
3.2 提高學生軟件操作能力 隨著近些年來大數據的發展,統計學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學基本理論知識外,還要去學能夠利用現代化的工具開展調查活動,使用數據分析工具來進行統計分析等。在課程實施項目化過程中,在調查整理調查分析兩大模塊安排一定課時的上機操作,通過SPSS以及Excel講解統計圖表的繪制、相關和回歸分析、動態數據分析、統計指標分析等。
3.3 打造學生創業創新能力 通過項目實踐式教學,強化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運用統計資料的能力,側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項目在教學實施后,學生能夠系統的掌握統計調查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獨立完成一項完整的調查項目。
4 統計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本教改項目主要是對會計專業、經濟管理專業中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在其他方面并沒有深入研究,主要的缺陷是在案例選取上還有一定的不足。通過兩個教學年度的課程實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今后主要的工作重點在于圍繞教學案例的選取、創新課題的確定、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挖掘分析、學生競賽的參與、學生創新等方面進行細致研究,將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系統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趙艷霞,李宇鵬,王曉巍.改革統計學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中國成人教育,2010(4).
[2]黃海午.《統計學》課程教學新模式探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
[3]鄔麗萍.統計學案例教學方法探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