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強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呈“井噴式”爆發,食品安全事件亦成為新聞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新聞媒體是公眾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形塑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理解和認知。本文選取“僵尸肉”事件相關報道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以下兩個問題:1.媒體在報道“僵尸肉”事件時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引起的負面效應;2.媒體應該如何進行食品安全報道,以便其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僵尸肉”事件的相關報道梳理
“僵尸肉”事件最早源于2015年6月23日新華社記者李丹的一篇《走私“僵尸肉”竄上餐桌,誰之過?》的報道,文中揭露了一些來自疫區或嚴重過期的“僵尸肉”流入大排檔、餐館,威脅著百姓的食品安全。《新京報》于24日發表評論《“70后僵尸肉”何以橫行人間?》;25日,《人民日報》第五版刊登評論文章《“僵尸肉”折射監管漏洞》。與此同時,網易、澎湃等網絡媒體也紛紛跟進,“僵尸肉”事件瞬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7月9日,“食品安全參考”微信公眾號發表了“食品安全資深記者”洪廣玉的《劇情逆轉的時候到了:“僵尸肉”報道是假新聞!》一文,質疑新華社報道嚴重失實,該文稱通過采訪發現報道中涉及到的有關部門均否認曾查處過“僵尸肉”,7月12日,新華社記者李丹通過新浪微博個人賬號發文《公眾利益面前,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何在?——與“資深記者”洪廣玉商榷》予以回應。“僵尸肉”事件的事實真偽目前仍無法斷言。
“僵尸肉”事件報道存在的問題
“僵尸肉”——標簽化的隱喻。“標簽化策略”,是指在新聞報道中,給所報道的事件、人物貼上人們熟悉的、并形成了思維定式或刻板印象成見的事件、人物類別的標簽。“僵尸肉”正是此例。“僵尸”一般特指人的尸體。媒體將其隱喻成那些冷凍時間長,且肉質存在問題的凍肉。
但是,這種“標簽化”可能會帶來負效應:第一,追求“眼球經濟”,忽視受眾的心理感受。當“僵尸”一詞和食物聯系在一起,難免會讓讀者覺得惡心。而且,媒體還配上僵尸圖片,畫面極其恐怖,容易給讀者帶來強烈不適。第二,造成刻板印象,誤導公眾認知。“僵尸肉”一詞確實能夠快速傳播,但卻容易讓公眾對所有的凍肉食品都產生顧慮,形成難以消解的“刻板印象”,使讀者難以走出“再也不吃……”的心理陰影。
感官化描述,可靠性不足。“僵尸肉”事件報道中常常出現感官化、經驗式和過于生動形象的描寫。網易在報道中形容“僵尸鳳爪”時寫道“除了有可能加工環境臟亂惡心,無骨鳳爪是工人用嘴撕的,你還想得到其實它比你年齡還大?那真是吃得一時爽,吃完就進火葬場。”這些過于感官化、經驗式的描述能否成為食品安全報道的真實證據,是值得存疑的。而真正體現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數據、案例、專業解釋在報道中卻較少。媒體在報道中習慣使用“相關人員”、“業內人士”等模糊信源,致使沒有人來為信息真實性負責,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報道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由“僵尸肉”事件反思食品安全報道
新聞媒體在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但部分媒體和記者在食品安全報道上仍然存在問題。那么,新聞媒體應該如何更好地從事食品安全事件的相關報道呢?
積極與多元主體對話,更好履行輿論監督職責。自媒體、公眾等多元主體的參與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報道方式的不足。“僵尸肉”事件正是有了洪廣玉的質疑才讓整個事件出現反轉,開始讓公眾對事件本身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多元主體的參與不僅能夠提供原創性的采訪調查線索,也能夠通過在對傳統媒體報道的不斷質疑和核實中,逐漸還原事件的全貌。因此,新聞媒體要積極與其他主體開展對話,挖掘事實真相。
媒體應把握分寸,保持審慎和理性。新聞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時,要遵守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規范,履行社會責任,不能為了媒體的自身利益而炒作。另一方面,記者要慎用“僵尸肉”、“變異雞”等標簽化的詞匯,尤其是將其放在新聞標題中出現。而且,記者在描述食品安全事件時也不能嘩眾取寵,使用過分夸張的描述,而要把握分寸,努力做到客觀和理性。
報道需以事實和數據為支撐,力求科學和專業的解釋。一方面,記者要基于數據、案例和事實做出分析,掌握真實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媒體還應充分整合社會資源,讓與其相關的各方都來提供信息,避免信息來源的單一化。媒體還應特別重視消息來源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公眾的不安全感部分來源于對信息的不確定。所以,媒體要多引用科學權威的信息,為公眾答疑解惑,消除公眾的恐慌心理。
總之,新聞媒體必須認清自己的職責,轉變錯誤觀念,優化報道模式,從而為我國的食品安全保障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