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近些年來備受關注,一旦出現檢測不合格的食品進入人們日常餐桌,會構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我國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不及發達國家先進,缺乏嚴格性標準,在監督機制與時長準入機制上缺乏完善的體系構建,整體機制狀態相對滯后。因此,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檢測較為重視,督促我國相關部分做好食品安全管理。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常見問題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設。食品安全檢測主要針對產品做有效檢測,從而了解產品具有的成分類別與含量情況,由此來做出對應的規范標準。雖然相關法律在不斷的改進完善,但是還有缺漏不足之處,需要不斷的細化健全。我國對食品的準入制度尚且不高,導致不合格食品可以有機會進入市場。甚至部分食品沒有通過檢測而流入市場,會通過偽造檢測來誤導消費者。在法律層面的漏洞仍需不斷地完善。食品安全檢測屬于相對系統的工作,需要人力、設備、財力的投入才能有效構建完善體系,促使工作有序開展。但是對于涉嫌有害的殘留物質檢測,部分仍為規范到制度層面,部分先進檢測技術與設備資源缺乏,甚至僅憑借感官做感性的評判,缺乏標準化操作。
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缺乏。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需要由有關人員負責把關與操作,需要掌握專業的檢測技術,同時還需要有專業的職業道德與安全控制意識,在檢測工作中嚴把關,避免產生誤檢,或者有意的放任不合格食品通過檢測,不依照標準做食品安全檢測等。當前的食品安全檢測制度缺乏完善的體系,部分的細節執行標準相對模糊,沒有統一標準化的規定,從而導致相關執行有較大的靈活把控空間,對應食品安全檢測無法達到有效嚴格的把控。同時制度層面的混雜狀態無法有效的督促檢測人員完善自身工作素養,進而導致檢測水平難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受到直接威脅。部分工作人員甚至缺乏專業的理論學習與培訓,只接受短期的受訓就入崗工作,缺乏扎實的理論與經驗基礎。
缺乏足夠監察強度。當前食品安全檢測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融合第三方結構做工作配合。操作中,政府對第三方機構的規范監督價值應該值得重視,但是政府缺乏有力度的監察,進而促使第三方檢測機構無法按照嚴格標準操作,引發食品安全事件。第三方檢測機構有自身的利益考量,甚至為保證產品質量證書的獲得,來保持良好的客戶關系,盡可能的擠占市場資源,進而出現信息虛報,導致食品安全檢測秩序混亂。而作為企業而言,為了達到順利獲得食品安全檢測標準結果,會通過賄賂的方式來促使檢測機構違背操作原則與規范的出具檢測結果。雖然政府通過抽樣調查可以有效的達到監督作用,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對地方企業實行保護,從而會放寬檢查標準。而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則會通過資金缺乏與技術缺乏來作為推卸責任的理由。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問題改善對策
建立健全檢測體系。要促使各檢測部門之間保持清晰合理的分工,保持良好合作,確保檢測各環節嚴格依照標準完成,從而形成完善的檢測機制,促使檢測工作有序規范開展。同時要不斷的優化檢測手段,需要吸納先進檢測方法、檢測設備,同時要依據實際國情做自主研發,注重人才的培養,讓其能夠有效研發、使用相關檢測技術與設備。
完善法律法規與執行標準。我國要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標準,要落實到具體執行層面的細節操作,從而達到對檢測人員工作的 督促作用,細節到操作步驟與各檢測環節,讓檢測結果能夠日趨精準。要努力吸納國家安全標準,同時學習知名企業安全標準,引入安全檢測技術。要不斷完善檢測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到市場中各環節的管控,對于相關工作追究責任人與責任企業,有效的通過法律來維護市場秩序。
完善檢測完成后的處理工作,注重宣傳工作。對于檢測部門發現檢測問題時,需要展開一定預警方案,追究各源頭問題,確保各部門各人員規范自身崗位責任與工作,有序規范處理各環節問題。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相關信息宣傳機制,要充分利用媒體對民眾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將檢測結果做公示,避免民間謠言蠱惑人心。日常也需要對食品安全問題做常識性的宣傳教育,讓人們普遍重視食品安全,起到民間監督的作用,同時要讓民眾掌握監督方法,明辨是非,避免不實傳言對市場與企業構成的負面影響。
對于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問題,一方面要承認客觀現實的局限,另一方面要積極的拓展新方法、新策略來改善不完善的現狀,努力為人們營造更為健康的食品安全檢測環境,保證民眾健康與食品貿易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