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俊
燕麥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其脂、蛋白質品質均居于各種谷物之首,是一種較好的全價營養食品。另外,燕麥屬于全谷物食品,保留了胚乳和麩皮中的多酚、β-葡聚糖、亞油酸等活性物質,它們在人體內可以起到抗過敏、抗炎性和抗氧化等功效。因而,燕麥是一種兼具藥用和食用價值的糧食作物。隨著人們對燕麥藥用和食用價值的深入了解,燕麥需求量在逐年增加,種植面積也隨之不斷擴大。但是在存貯燕麥種子過程中,因受多因素影響,種子發芽率會降低。本文希望借助種子發芽實驗測定存儲時間對燕麥種子發芽率的影響,以此解決種子存儲問題。
材料與方法
材料。燕麥種子產于山西太原,由太原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提供。選取2013-2016年存貯年限分別為1、2、3、4年的燕麥飽滿種子,收種時間為當年8月份,千粒重是30.3-34.2g。于2016年11月在太原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實驗室執行發芽實驗。
發芽試驗方法。分別選取近四年的200粒飽滿健康種子,蒸餾水浸泡后放在冰箱(5℃)內進行7d冷處理。培養方法:(1)土埋法。將取得的大田土分別過16、10目篩,然后淋透水,裝入育苗缽內,在種子上面覆蓋1cm厚的土層。(2)培養皿法。放置三層濾紙,濾紙吸足水后,濾掉多余的水分。(3)沙埋。沙礫過4目篩,淋水后裝在育苗缽內,在種子上面覆蓋1cm沙粒。每份燕麥材料設置3個重復,每個重復40粒種子;4個年份種子×3個重復×2種方法=24個培養皿。將種有種子的培養皿放在人工氣候培養箱內,設置光照8h、恒溫20℃,保持濾紙、土濕潤,每天記錄發芽情況。
測定發芽率。將實驗周期定為9d,于第9天處理種子發芽數。種子的胚根突破種皮的長度是種子長度的1/2時視為發芽;發芽結束后計算發芽勢和發芽率。發芽率(%)=100×(n/N),N-供試種子總粒數,n-規定時間內種子正常發芽粒數。
數據處理方法。運用Excel統計軟件整理原始數據,并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分析數據。
結果與分析
方差結果顯示,不同年份的燕麥種子的發芽率之間差異極顯著(F=50.215);不同培養方法之間的差異也極顯著(F=6.013)。由表1可知,運用沙埋法的當年種子,其發芽率顯著高于土埋法和培養皿法;存儲1-2年的種子,土埋法和沙埋法的發芽率之間無差異;3-4年的燕麥種子,3種培養方法間無差異;沙埋法的平均發芽率顯著高于另外2種方式。這是因為沙粒透氣性好,能保持種子發芽所需濕度,而培養皿內濾紙上下面均浸水,透氣性差,影響種子萌發;細土的顆粒太小,不易透氣。不論采用哪種存儲方法,存儲2年的種子,其發芽率最高;而存儲3年后發芽率會逐漸下降。分析其原因,因當年的種子仍處于休眠狀態,其發芽率則較低,當種子逐步成熟后,休眠狀態被打破,存儲1、2年的種子的發芽率也隨之提高,存儲第3年后因種子慢慢老化,種子發芽率開始降低。
結論
實驗方法對燕麥種子萌發的影響。發芽基質的透氣性會影響燕麥種子的正常萌發。沙石透氣性好,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且沙埋法的發芽率極顯著地高于土埋法和培養皿法。因而,確保大田播種時的土壤透氣性是提高種子發芽率的重要前提。所以,綜合考慮燕麥種子的最佳存放時間是1-3年。
存儲時間對燕麥發芽率的影響。燕麥種子儲藏時間對種子發芽力有極顯著影響。當年種子由于處于休眠階段, 發芽率最低為76%, 貯存第1年、第2年后, 種子發芽率逐年提高且第2年達最大96. 5% , 以后逐年降低約5%-6%。燕麥種子發芽率與儲藏時間的關系密切。
基金項目: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年,編號:2013021022-2);太原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