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我國因為食品包裝產生了許多安全問題,這類食品安全問題有有毒的餐具與保鮮膜等。新材料技術逐步發展同時,很多食品包裝技術較大程度上影響了食品安全。所以,在食品安全方面,人們不應忽視食品包裝技術。
食品包裝新技術
智能標簽包裝技術。現階段無線射頻識別智能標簽技術應用在食品包裝中,其借助無線電波技術以識別射頻,通過讀取獲得數字信息,比對電腦中保存的產品數據庫信息,以此做出分析與判斷。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使用下,全程追蹤包裝的食品,確保產品的可塑性,無食品安全問題出現。
納米包裝技術。相比傳統包裝材料,使用納米包裝技術的材料具有多重優勢,如,強度與硬度高,且抗菌能力良好,具備了傳統包裝功能,實現了包裝材料的綠色環保。納米包裝提高了包裝品種,增強了包裝材料韌性,獲得了良好的保險效果,無需復雜的工藝,將食品包裝的容器加工性能提高了一個較高層次。另外,因為粒徑較小,且比表面積大,納米材料具有強大的擴散性與吸附性,無疑影響了人體健康,不利保護環境。
氧氣吸附包裝。在氧氣環境中,食品會產生氧化作用,食品中的油脂與蛋白質等非常容易產生氧化。由于這類成分的氧化,使得食品中的營養成分流失,生成了有害物質,氧化作用產生氧化物與水,為細菌的滋生創造了條件,加速了食品變質。如,橘汁長時間放置下,會產生褐變,這是由于氧化產生的。以往包裝行業采用抽空手段,抽空包裝中的氧,然而包裝中還是會存于許多氧氣,要借助氧氣吸附劑將其余氧氣吸出。使用的吸附劑,利用了其氧化原理,這類吸附劑有不飽和脂肪酸與生物酶、不飽和脂肪酸等。這些年來氧清除劑取得了新的研制成果,如,通過生物酶將食品中氧氣含量降至較低,通過氧化還原反應的鐵高嶺石,通過二價鐵氧化原理的氯化鐵,由研究得出,含鐵的吸附劑具有最好的氧氣吸附效果,相關研究得出,含鐵的吸附劑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包裝中氧氣的含量。
濕度控制包裝。餅干等一些易碎食品,在含水量較高的情況下,會受潮,縮短了餅干保質期。運輸與儲藏鮮活食品時,動植物自身因為呼吸作用,產生了許多冷凝水,導致呼吸作用加重。大量冷凝水的存在,為細菌的生長創造了條件,食物中滋生的細菌,損耗了食品中的營養成分,引起食品變質,不能食用。為此,食品保障工程需要控制濕度與水分活度。現階段市場上多見的水分控制方法為,在食品包裝中加入干燥劑,相比食物,干燥劑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通過這一特點對食品包裝中的濕度進行控制。經常使用的干燥劑有蒙脫土、聚丙二醇等。
國外的一些研究得出,對各干燥劑進行優化配比,極大提升了混合后生成的干燥劑持水能力。成功研制出一種外包裝材料,通過葡萄糖對包裝內的相對濕度實施控制。利用葡萄糖漿與阻水層等對食品包裝內的水分進行控制,使其維持在一定水平。在這個過程中,葡萄糖起到中間作用,利用阻水層對水分的排出與透水層對水分的吸入,將食品水分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圍,使食品包裝內的水分維持在一定相對活度。
食品包裝安全問題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食品包裝中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培育出了許多工藝材料。盡管這些技術的進步,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食品包裝功能,卻讓人們更擔憂食品安全。現階段因為食品包裝出現的安全問題顯現出來,如,可樂瓶爆炸等;有毒餐具與保鮮膜等。由于包裝技術產生的的食品安全隱患顯現出,這是現階段國內食品包裝工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食品包裝中的有害物質。添加劑與低聚體的變性是塑料包裝中常見的有害物質。苯乙烯與鄰苯二甲酸鹽類等是較為常見的添加劑。對PVC材料進行研究不難得出,短時間內添加劑DECP是不會遷移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遷移。各類重金屬是金屬包裝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濕強劑、含苯油墨是紙制包裝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此外,鋁罐中的鋁會遷移至茶葉與啤酒中,這種遷移較為突出。
外界環境下的變形影響食品安全。微波加熱使得塑料盒復合紙中留有單體,添加劑等一些物質不斷擴散。有關研究得出,加熱功率逐漸增大時,熱時間延長導致材料中抗氧化劑不斷遷移。材料分子在高壓環境下,分子間的摩擦生成了大量的熱,使得食品包裝溫度升高,通常水溶性食物將壓力升至100 MPa,溫度則相應增加了2~3 ℃,高壓置于400 MPa、12 ℃對新鮮肉處理10 min,苯化合物與支鏈烷烴開始出現了大范圍的遷移。γ輻射往往在食品殺菌中使用,γ輻射使得PVC材料中抗氧劑產生遷移。相比歐盟對食品級PVC 塑料中DEHA 擬定上限(18 g/L),γ輻射下,遠遠超出擬定的上限。
人們的生活模式產生了較大的改變,對食品安全的需求日漸增高。事實上,人們在刻意追求食品包裝多樣功能的同時,并沒有重視到包裝的安全性能。所以,為維持食品包裝安全,防止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要求食品包裝企業在各個層面進行技術升級,如,包裝的材料與印刷的油墨等,此外,還需在產品管控與研發方面,搞好軟件升級工作,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