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斌
摘 要:王小波屬于全才類型,作品多且以寫作為生。觀其生平與人生軌跡可以察看到一個藝術家、作家、哲學家的獨立人格與獨創風格。經過個人閱讀與對相關王小波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鑒;以下從感受較深、更能觸動人性的部分歸納出“人文理性”主題,對王小波的散文、小說,以及作品中的觀念、主人公等呈現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內涵做出具體說明。
關鍵詞:王小波;作品;人文理性;探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1
人文理性實質上是對于人的理性的生發,它與康德在理性觀念之下提出的“絕對理性”存在差異,因為前者指向人的生存,后者指向人的理想;人文理性與人類個體相關,只有關聯到自我意識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原理才能夠獲得理解;但絕對理性卻直接人類歷史,它屬于一種公共性質的理性追求。因此,只有將個體與生存進行真實的聯系,才能真正把握人文理性的本質,并從中獲取由個體化原理的執著向公共理性的轉化與超越;以下論述中的王小波所發現的、所寫所做的正是對這種人文理性的呈現。
一、散文作品中的人文理性
王小波的散文被命名為《哲人王與理想國》,讀過其散文的讀者會被文章中的“詼諧”、“有趣”、“直接干脆”所吸引;從文本上的字句中你仿佛會看到一個人在說自己要說的話,走自己要走的路的獨立者。正是這種“行動者”、“說話者”,在通過知識分子的眼光觀察社會、反思歷史、體察人性。在散文集中收錄了諸多篇章,無論是反對理想的烏托邦、譏諷圣人光環下的理想者、重拾滄茫歲月的冷言冷語與借機自嘲……王小波都在通過手和筆書寫一種屬于公共知識分子身份承載的散文文本,其中通過一種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孤立與內心的“尊隱”之情,向人們傳達出“人文精神”的最高理性,即“人性的,太人性的”。王小波文筆簡潔、風格質樸、文句邏輯性強,能夠在散文化的書寫過程,給讀者帶來一種“缺席感受”,這種缺席感受恰恰就是一種在人文精神之下的“生存缺失”,它的本質指向“人啊,你還沒有足夠的真實”。
二、小說作品中的人文理性
王小波的小說系列選取了赫西奧德對世界的劃分,應用了青銅、黃金、白銀、黑鐵之類的時代性分類;其目的旨在通過宏大的敘事結構,闡明“個體與世界運行之間的密切關聯”。這也正是“用大刀砍鼻子上的灰”的人文境界;同時,這種“大刀闊斧繡花針”的功夫卻是獨具一格,下筆不凡。另一方面,在黃金-革命、白銀-烏托邦、青銅-故事新編的“歷史現代化”、“現代歷史經典化”比較視界之內,再一次把人大腦中的虛構與人行動中的真實進行了“兩個世界的比較”。其意圖旨在表明只有一個世界,只有一個真實的生存,而且在“生存還是毀滅”之間,它并不是選擇性的“非此即彼”,更多的是一條人類歷史鏈條中的線;只有將個體放回到人類歷史鏈條之中,從事實、事件、理念、闡釋、權力等多層面進行多元素的解構與重構,才能消解“經典之束縛”、“權威之固執”、“理想之荒誕”。因此人文理性在王小波的小說系列中,它意在說明“人啊,行動吧,行動就是生存”。
三、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追求的人文理性
人文理性只有與個體相關才能獲得內涵。在王小波的作品中“王二”出現在《革命時期的愛情》、《萬壽寺》中,主人公有理想、懂藝術,是知識分子但卻沒有一個知識分子所應得的基本權利保障;但是王二為了解決下水道堵塞問題,卻主動要求領導將自己貶為管子工去為大家服務。這種服務不是大義凜然的犧牲與慷慨激昂去赴死,而是真正關懷人的生存狀況、生活形態,以及現實生存中切實需要改善的事情。在這里大而話之的“人文理性”被賦予了一種“改善人的生活處境”的內涵,更加合乎人性、合乎生存的基本需求,符合社會發展中的真正利益。再如《紅拂夜奔》中的李衛公,能夠設計城市、設計制度、設計內衣,但是卻無法在設計探望鄰居的意愿中,完成探望的行動。尤其是在《黃金時代》中最后的展望直接指向了現階段在社會中已經成為事實的“小說制造時代”、“藝術家制造時代”。從中可以看出王小波作品中的主人公與散文作品、學術著作,以及相關的雜文、小說基本保持了一致的基調,即人文理性并不是高尚的只供談論的東西,它是一種實實在在對人的基本生存之關心、對生活之關注,對于實際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意愿解決之精神。簡單來講,人文理性就是真實的對待生存、合理的改善生活、真誠的書寫自我——使人成之為人,過人的生活。
結束語:
通過對王小波作品中呈現的人文理性探討發現,作者將人文理性當作一種現實生活中可實踐的精神作為意志、意愿傳達給了讀者;同時,人文理性在作品的觀念、人物、故事中,并不是以一種宏大的形而上的玄學辯論而出現,卻是通過與現實生活中活靈活現的現象、事實、事件,將人文理性的精神內涵灌注到了人與它自身接近的周遭事物及生活之中。因而在理解王小波作品中的人文理性后,可以進一步應用闡釋路徑抵達的并不是精神理想之彼岸,而是需要在現實生活的“生存到毀滅”的線性道路中,敢于行動、敢于真實的直面自身、敢于把生活過好;從而呈現出一個獨立的人格、一個獨特的性格,將自身轉渡到更高層次的人性化高度。
參考文獻:
[1]楊開浪.論王小波早期寫作經驗對“時代三部曲”創作的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16,(5):177-179.
[2]曾念長.論王小波的"穿越體寫作"[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0(5):77-82.
[3]王學謙,陳秋麗.虛構之美:王小波小說的想象力游戲[J].求是學刊,2014,41(6):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