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
【摘 要】民辦高校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對國民素質的提升,對國家教育文化的發(fā)展,對提高全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 校園文化 建設 創(chuàng)新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繁榮,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的異軍突起,民辦高校已經成為培養(yǎng)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的教育機構。而人才的文化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綜合實力,決定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國際地位。因此,如何做好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也就是如何解決好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具體問題,是每一個民辦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探索、研究的主要課題。作為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對校園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民辦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教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高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工作。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能夠激發(fā)一個民族凝聚力、戰(zhàn)斗力和創(chuàng)造力。當今世界,強國之間的競爭是經濟實力之間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科學技術文化的競爭。在全球整個經濟產業(yè)鏈條中,誰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就掌握了領先的龍頭;誰掌握了先進的管理技術,誰就掌握了產業(yè)的效益;誰掌握了先進的人文關懷文化,誰就掌握了全世界智囊人才。同理,哪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先進的政治文化制度,哪個國家就會富強,人民就會幸福。而中國青年又代表了中國的未來,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中國國民素質的高低。因此,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大助推力
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表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1]。民辦高校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就是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具體實踐。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和繁榮既是當代大學生實現(xiàn)個人成才夢的有效前提,也是民辦高校為響應中央號召,實現(xiàn)“中國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積極作為的具體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實現(xiàn)中國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推動作用。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學生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民辦高校學生作為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社會的主要參與人員,必須有優(yōu)秀的自身修養(yǎng)與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承擔起未來中國“主人翁”的重任。隨著中國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發(fā)展的國際化以及網絡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民辦高校校園文化處在多種文化環(huán)境的沖擊、沖撞、交融之中。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石,才能保證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意志,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承認大眾文化多樣性的需求,允許文化形式的多樣性發(fā)展。在不同文化發(fā)展中,互相影響、共同進步,實現(xiàn)文化多樣共存。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心就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價值觀指導民辦高校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加大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使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堅持共產黨領導,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發(fā)展更優(yōu)秀的接班人。培養(yǎng)合格的民辦高校學生是民辦高校存在的根本意義,民辦高校學生又是民辦高校校園文化最主要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學生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又是民辦高校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標,民辦高校學生是否具有中國特色的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高素質的自我修養(yǎng),是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敗的重要標準。
(三)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保障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人又是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和創(chuàng)造者。因此,民辦高校的青年學生的科學技術水平直接代表著我國未來國民科學文化素質,同時也一定程度影響著我國未來科學技術研究的前沿。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科學技術,就會山河破碎、國破家亡。我們也看到了一大批有志之士,為了振興中華,不受外敵的欺辱,用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救國強國,才有了今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在今天,能否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科學技術文化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民辦高校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民族未來能否實現(xiàn)“中國夢”,關鍵在于民辦高校科學技術文化建設的科學合理布局。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舉措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為核心,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信念作指導,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更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能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這就好像一支在大海中航行的船,無論船多大,沒有正確的航向,永遠不可能到達目的地,必然迷失在茫茫大海中。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觀”教育,要貫穿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首先,輔導員要成為信仰共產主義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共產黨員或者是共產黨忠實的追隨者,教師要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想和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各個學部建立以輔導員(黨員)為領導的黨支部,發(fā)展一批先進的學生成為共產黨員,定期對他們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使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國家政策的教育,多看新聞,領會中央政策的精神實質,時刻與中央保持一致,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堅決與各種邪惡文化與邪惡勢力作斗爭,保持共產黨人的純潔性與先進性。學校在各個班級建立共產主義學習小組,由先進學生代表主持,定期進行共產主義的理論學習,學習黨中央各項政策。參會人員要進行積極的討論,對錯誤的理念與行為要勇于進行批評。學習時還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比如定期舉行共產主義宣傳活動,到社區(qū)幫助孤寡老人,在公園宣傳有關國家政策等,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從而更加堅定共產主義;最后,在共產主義教育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基本道德教育,使他們熱愛祖國、傳承美好民族精神和領會基本道德規(guī)范,做一名合格的新時期的大學生。
(二)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校風建設,形成良好的教風和學風,使民辦高校成為科研學術、教學發(fā)展重要動力之一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不能否認,當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研究上“生了病”。學術造假層出不窮,教授不做研究,卻到處做演講;學生不以學習為重卻熱衷“學生會官職”等等現(xiàn)象,都在說明我國高校學術研究和教學風氣的浮躁。經濟利益價值觀影響廣,一部分人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何打破這個局面對改變我國教育與學術研究非常重要。首先,作為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以教育科研為終身價值追求,以教育科研為樂趣,深入研究科研課題,心無旁騖,樂在其中;對學生教育樂此不疲,誨人不倦。這樣作為民辦高校的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化研究樂趣,也不自覺地融入其中。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盡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經濟利益主義對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幫助學生樹立為某個科學領域做貢獻的崇高理想,摒棄個人狹隘的自私想法,正確理解如何實現(xiàn)個人價值。民辦高校工作者要幫助和指導學生建立各學科研究學會,讓學生個人興趣和學習研究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江澤民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zhàn),最重要的是堅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fā)展才有后勁。[2]”由此可見,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教育、對人才、對創(chuàng)新有著重大意義。離開文化建設談創(chuàng)新就等同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無從談起。民辦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文化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使創(chuàng)新成為大學生熟悉的東西,不畏懼創(chuàng)新。首先,作為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規(guī),善于推理和動手實踐,不畏權威,教師要肯定和鼓勵他們的每一次成功。對學生在創(chuàng)新研究出現(xiàn)失誤時,教師要幫助他們查找原因,并肯定他們所做研究的價值,使學生感到自己每一次所做的工作都是有意義的。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建立學術創(chuàng)新團體,學會用團體的力量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創(chuàng)新課題。定期召開團體學術討論會議,討論自己最新研究的課題,相互指點,互相更改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共同進步。有條件的情況下,民辦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和社會公司合作,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社會實際科研課題,快速提升學生解決社會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這樣也有利于學生提前適應社會,使學生早些感知科技創(chuàng)新需求。
三、結語
中國民辦高校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民辦高校產生的初衷就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經濟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天然具備了社會主義的屬性。因此,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和公辦高校一樣,都是服務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民辦高校由于起步晚、資源相對缺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尤其是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影響了民辦高校的發(fā)展。不過我們相信,在國家進一步對民辦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民辦高校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會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R].2014年1月1日.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