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迎+王浩+孔陶茹
【摘 要】 本文將認知科學中“原型理論”關于概念范疇的“突顯性”、“相似性推理”、“屬性的后天習得”原理應用到App圖標的設計之中,探討了增強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App圖標的快速可識別性以及方便使用問題,以期促進相應的App廣泛傳播和推廣。
【關鍵詞】 App圖標;原型理論;突顯性;相似性;后天習得;應用
一、相關知識
1、App圖標和設計形式
(1)App圖標。App是Application的簡稱,常用于表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的第三方應用程序。[1]App圖標一般由“圖形”或者“圖形”和“文字”共同構成。點擊(或觸屏)App圖標即可進入相應的應用程序。可見,App圖標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實現人機交互的第一個入口,對于應用程序的傳播和推廣至關重要。
(2)App圖標的設計形式。目前App圖標的設計形式主要分為兩種:扁平化和擬物化。[2]①App扁平化圖標。App扁平化圖標,是摒棄高光、陰影、透視感等效果,通過抽象、簡化、符號化的設計元素來表現的。界面上極簡抽象、矩形色塊、大字體、光滑、現代感十足。App扁平化圖標交互核心在于功能本身的使用,去掉了冗余的界面和交互。業界普遍認為扁平化形式的圖標正式推出是在2012年秋季,微軟發布了“新一代的操作系統Windows 8”。這是一款顛覆傳統界面設計風格的操作系統,摒棄了擬物化圖標,而采用扁平色塊與文字內容及圖形結合展示每一款應用,意圖消弱交互過程中用戶理解圖標這一步驟。[3]②App擬物化圖標。擬物化形式的圖標,是模擬現實物品的造型和質感,通過疊加高光、紋理、材質、陰影等效果對實物進行再現,也可以適度變形和夸張,界面模擬現實物體,交互方式也模擬現實生活的交互方式。擬物化圖標屬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傳統的圖標設計形式,目前主要用于游戲類App的圖標之中。
2、原型理論
原型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Eleanor Rosch 與其他學者們在1970年建立的。[4]它是認知科學中的一種分級歸類模式,即同一范疇的成員不是由共同的表征決定的,而是由原型與邊緣成員之間的家族相似性決定的;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原型理論所說的原型就是一個概念范疇或語言范疇中最具有突顯性、代表性的成員,所有其他成員與原型具有相似性。[5]
Eleanor Rosch 1975 的論文“語義范疇的認知表征”中,描述了如下的實驗:她請了 200 位美國大學生,問他們下列哪些項目是“家具”這個概念范疇的好例子?結果顯示如下。
1-椅、2-沙發(sofa)、3-躺椅(couch)、......、50-火爐(stove)、54-冰箱(refrigerator)、60-電話(telephone)。這樣的排序表明:當我們想到“家具”這個概念范疇的時候,常常提起“1-椅、2-沙發(sofa)”。因為它們是“家具”這個概念范疇中最具有突顯性、代表性的成員。
雖然人們可以從文化細節上區別這份清單,但重點在于這樣的范疇內分級現象,是在所有文化中都存在的。進一步的證據顯示,在實驗中范疇內的某些項目比起其他項目更特別,這些證據包括了:
A.反應時間:更具原型性的項目的作答反應時間較短。
B.提示:以高層次范疇(上層)提示以后,在受測者比較兩個字詞的相同性時,確定的速度比較快。
C.示例:要求受測者說出一些范疇的示例時,越具備原型性的項目越常被提到。
二、APP圖標設計中原型理論的應用
1、“突顯性”的應用
原型理論認知上的“突顯性”是指當提到一個范疇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范疇的原型成員。因為原型成員較其他成員更具這個范疇的特性、最容易識別。
(1)形狀和顏色。對于APP圖標,人們首先是視覺上的感知,即形狀和顏色。依照原型理論,在許多不規則的多邊形中,“規則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最具認知上的突顯性。也就是說,無論順序如何排列、放置在何處,人們一眼就能分辨出這些形狀,即它們是辨認某一類形狀的原型成員;黑色和白色是人眼最具分辨能力的色彩,色相環中的互補色在顏色搭配上最具人們認知的突顯性。這些規則都是我們在設計App圖標時應該考慮的。特別是在扁平化App圖標的設計中,對于突顯性應用的尤為突出。扁平化圖標設計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極簡”,即追求簡潔、簡單、易于識別,反對使用復雜的、不明確的元素。因此在設計時,應當盡量使用由“規則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所構成的圖形,配色上盡量使用人眼分辨能力較強的配色方案。也就算說,構圖和配色上盡量使用相關概念范疇中的“原型”。這樣設計出來的APP扁平化圖標,雖然線條簡潔、顏色簡單,但是由于采用了“原型成員”的形狀和配色,依然可以準確的表達圖標所代表的意義,便于瀏覽者快速識別。
(2)出現的高頻性。對于APP圖標,人們對其的感知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即APP圖標的代表物是否具備“出現的高頻性”。代表物出現的頻率愈高,人們對其就愈熟悉,經驗也就愈多,對其的認知度也就愈強,也就是其“突顯性”愈強。因此我們在進行APP圖標設計時,其代表物要具有“出現的高頻性”。
比如,我們要設計一個與“中秋節”相關的App圖標。首選的代表物一般是“月餅”圖案或者“月餅”和“圓月”組成的圖案。因為“月餅”和“圓月”是人們提到“中秋節”這個概念時出現頻率最高的“代表物”,即“中秋節”概念范疇中的“原型”。如果我們選擇“玉兔”作為代表物,而“玉兔”只是“中秋節”概念范疇的“邊緣成員”,也就是在人們提到“中秋節”這個概念時它出現的頻率較“月餅”和“圓月”低,將它作為“中秋節”相關的App圖標代表物顯然不如“月餅”和“圓月”恰當。
2、“相似性推理”的應用
原型理論中,范疇是由該范疇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決定的。當呈現新的成員時,根據范疇特征匹配可以估算出它與原型的相似性。在進行APP圖標的設計中,“相似性推理”主要用于一族APP圖標設計的一致性和某一個APP圖標代表物的組合設計上。
(1)一族APP圖標設計的一致性。在設計一族APP圖標時,首先要考慮到的是應該有利于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作為用戶,他們也是希望盡可能快地進入潛意識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上。因此設計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一族APP圖標時,要注意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性。比如,設計開機界面的一族APP圖標,雖然它們代表的App不同,但是它們的尺寸和設計風格都應該保持一致性,而且內容相近的App圖標應該排列在一起。顯然,這種一致性的設計正是原型理論中范疇成員之間“相似性推理”的應用,它能幫助用戶很快進入潛意識習慣,方便用戶使用。
(2)某一個APP圖標代表物的組合設計。有時我們進行某一個APP圖標代表物的組合設計,也需要應用“原型理論中范疇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比如我們設計一個“天氣預報”App的圖標,可以使用“一朵云彩”為代表物,但是總覺得僅用它來表現“天氣預報”這個概念,其力度還是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再找一個代表物與其組合。根據“原型理論中范疇成員之間相似性”,我們可以在“天氣預報”這個概念的范疇里去找其它成員,比如找“20℃”這樣的字圖案與“一朵云彩”圖案進行組合。于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天氣預報”App圖標代表物的組合設計就出來了。這也就是說,由于“范疇成員之間存在相似性”,將范疇內的成員進行組合,提高概念的表現力度。
3、“屬性的后天習得”的應用
經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的邊界是明確的,范疇具有閉合性。范疇內所有成員地位相等。特征(屬性)具有先天性。而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的邊界是不明確的,范疇具有開放性。范疇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樣本的屬性是后天習得的。
顯然,對于普通大眾來講,對于許多概念范疇的認知都是遵循“原型理論”關于“源自生活經驗”、“與原型相似匹配”這樣的認知分類規律進行的。只有專業人士才有可能對其本專業有“經典范疇理論”的分類能力。所以,進行APP圖標設計時,遵循“原型理論”的“原型樣本的屬性是后天習得的”性質,應該是更貼近普通大眾的認知習慣,按此規律設計的APP圖標才會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三、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各種消費(購物、繳費、訂票、學習、參與活動等)都可以全天候的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App進行。App圖標是實現人機交互的第一個入口,App圖標設計的成敗直接關系著相應的應用程序是否能得到較好的傳播和推廣。本文所論述的將認知科學中“原型理論”關于概念范疇的“突顯性”、“相似性推理”、“屬性的后天習得”原理應用于App圖標的設計之中,也是我們經過多年大量反復的實驗之后得出的經驗總結,它們無疑會對App圖標設計者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App圖標設計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改進,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相應的App廣泛的傳播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夢園.App廣告的互動設計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
[2] 高鵬,楊正.論UI設計中的扁平化與擬物化[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60.
[3] 馮奇輝.UI設計理念變革探索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4] 梁曉波,李勇忠.原型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6(4)67-73.
[5] 史厚敏.原型理論的認知機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132-135.
【作者簡介】
王曉迎(1963-)女,西安思源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王 浩(1979-)男,西安思源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UI設計.
孔陶茹(1977-)女,西安思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UI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