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蘭
摘 要: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用心講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實雙基的前提,又是使學生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鍵。但這也僅僅是學習數學的一個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經常地運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飛躍。只有學生會運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概念數學
現在很多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興趣,認為數學特別難學。我們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發現,主要是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沒有搞清楚。數學概念是“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基礎知識的起點;是邏輯推理的依據;是正確、合理、迅速運算的保證。因此教師在有關概念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小學生年齡實際出發,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將概念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
數學概念的學習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和無聊,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核心內涵,應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的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整合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比如說在學習數軸概念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的問題進行學習引導,比如收入200元與支出200元之間究竟有什么具體的差別。溫度計的上下度數又有什么的區別,從而不斷的得出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和度量單位,達到一個將抽象的學習內容不斷的具體化,讓學生不斷的深入挖掘,明白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方向所在。以一種更加清晰方便的認知規律去為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給予一定的保證,學生容易接受的同時也會有一定的深入自主探究。
2、從數學概念中窺探本質
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層次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對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培養也要分不同的訓練層次,很多時候,學生在進行數學概念學習時,沒有明白學習問題背后所隱藏的明確的學習知識,從而導致沒有把握住具體的學習本質特征,無法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究,導致自己的學習意識和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有一定的不完善的地方,教授要讓學生適合自己實際本身情況進行訓練任務的設計。
3、概念的引入
針對第一學段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學語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用形象的描述,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讓孩子們理解所學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來進行教學。
夸張的手勢,豐富的肢體語言,理解運算所蘊含的意義,區分概念的差別。在讓一年級的孩子認識加減法的時候,我舉起雙手像音樂指揮家一樣,左邊一部分,右邊一部分,兩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號,加號就是橫一部分,豎一部分組起來的,減法則反過來展示。孩子們看得有趣,記得形象,不但記住了加減號還明白了加減號的用法。在教二年級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時,我讓孩子們學會用手勢來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們在估計具體物體的長度時有據可依。形象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自然接受數學符號。教師的語言講解也要力求符合學生實際,特別是第一次描述時,教師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盡可能用數學語言簡潔地描述。
4、開展游戲,深化認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展學生酷愛的游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在數學概念教學中運用游戲強化,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玩中學,增長才干,增長智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學生對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開展“猜一猜信封裝的是什么三角形”游戲。用信封裝三角形,只露出三角形的一個角,讓學生觀察,猜一猜信封里裝的是什么三角形。露出一個直角,學生馬上猜出這是個直角三角形;露出一個鈍角,學生也馬上猜出這是個鈍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銳角時,大部分學生不假思索地猜測這是一個銳角三角形,然而教師拿出的卻不是銳角三角形。顯然,學生受慣性思維的影響,采取習慣性思考而出錯。通過開展這樣妙趣橫生的游戲,學生牢牢記住了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
5、以“實踐操作”讓學生經歷概念、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
“實踐操作”的理論依據是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和弗賴登塔爾的“數學化”思想。在一些“圖形與幾何”的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來,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動手探索、參與實踐,經歷數學概念的發生和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建構”。
6、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
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7、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
總結
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數學學習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一方面是由于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技巧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和訓練任務,對自己的綜合數學學習素養沒有一個明確的提升過程。對此,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實踐情況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學互動的高度參與過程中明確一定的信息策略和整體學習方向,不斷的積累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
參考文獻:
[1]徐建仁;數學概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吳海平;淺談如何顯著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數學專輯)[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