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悅芳
摘要 從鹽池縣水資源不足、抗旱能力不強、雨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的限制性因素出發,提出了用機械化措施來實現“留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墑、培肥好地力、免耕出壯苗”的人工草場建設基本途徑,并分析機械化措施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 人工草場;建設途徑;機械化;效益;寧夏鹽池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49-01
鹽池縣位于寧夏東部,地處陜、甘、寧、蒙4個省(區)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0′~107°47′,北緯37°04′~38°10′,是“中國灘羊”之鄉,年均飼養羊只300萬只,出欄76萬只,所產羊肉以肉質細嫩、脂肪分布均勻、無膻味而優于目前寧夏地區乃至全國現有的綿羊品種。2005年成功注冊了“鹽池灘羊”“國字號”的馳名品牌,所產羊肉暢銷國內外,成為該縣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飼草料缺口愈來愈大,綜合全縣飼草資源總量,按1個羊單位1.10 kg/d、90 d育肥期的飼草標準計算[1],年飼草缺口約35萬t,在以草定畜的前提下,緊緊抓住當前退耕還草的大好機遇,以機械化等技術措施來加快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愈來愈迫切。
1 人工草場建設的基本途徑
1.1 留住天上水
鹽池縣多年平均降水量300 mm,70%集中在7—9月且多為暴雨,年變率大(荒漠草原區-70%~+90%,干旱草原區 -38%~+60%),年蒸發量2 000 mm以上,呈現出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征,造成作物需水與自然降水的不同步。利用機械化深松技術來加深耕作層,打破長期淺翻淺耕形成的犁底層,降低土壤容重,即可使土壤在降水期能留住更多的大氣降水,人為地營造“土壤水庫”。據測定,深松30 cm可保蓄140 mm的降水量,在32.5 mm/h的雨強下不產生地表徑流。深松應采用機底部帶有“鼠道”的倒梯形全方位深松機,在疏松土壤的同時排除退耕地撂荒多年形成的鹽堿,減少鹽漬化對后期牧草生長的不利影響;深松應因墑而松,半干區在7月雨季前并在土壤含水量達15%~22%時立即進行[2],深松深度以30 cm為宜,過深則在后期需要的灌水量大大增加,水的利用率也低。
1.2 保住地中墑
雨后采用適度耙耱、鎮壓的形式來減少水分蒸發。鎮壓是利用鎮壓器把耕地表層的土塊壓碎,起到合口保底墑的作用;深松后的耙耱和鎮壓后的耱,可切斷土壤上層的毛細管,防止土壤深層水分的蒸騰;播前、播后的鎮壓是將土壤團粒結構間的大孔隙擠壓相接,形成毛細管連通,把下層“土壤水庫”中的水緩緩向上調動,濕潤土壤表層,以保證播種用水和種子的發芽出苗。據調查,在同等地力條件下,播后鎮壓5~10 cm土壤含水量提高2.26%、10~20 cm土壤含水量提高3.65%,增產4.35%。
1.3 培肥好地力
施肥的目的是提高作物產量和增加收入。培肥地力一般采用機械化秋深施的辦法,在翌年秋季利用施肥機械將化肥集中封閉側位深施于25 cm處,一方面解決傳統機翻耕人工撒施帶來的肥效損失,肥效利用率較表施提高20%~25%[3];另一方面,可解決寧夏中部干旱帶早春氣溫低、養分釋放慢的問題,以滿足牧草全生育期對土壤養分的需要,促使其根系發達、增強越冬能力和抗旱能力。據試驗,紫花苜蓿1年的耗水量比等量化肥全部秋施多18 mm,以肥調水的能力顯著增強。
1.4 免耕出壯苗
利用深松免耕施肥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深松、分層施肥、免耕播種、覆土、鎮壓、噴施農藥6道工序,形成多種技術優勢。作業時分2層施肥,一層深施在25 cm土層、一層作為種肥施在5 cm左右土層,既保證了牧草早期施肥量充足、防止“燒苗”現象,又可保證中晚期肥量充足,同時又減少了中耕追肥環節。深松免耕施肥技術的綜合應用,使牧草苗質與產量優于翻耕播種方式。據查定,苗期地上部分平均單株干重較對照重0.93 g、次生根多2.1條,6月收獲的干物質較對照增產18.64%,產量提高2 710 kg/hm2。
2 機械化作業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經大面積的試驗,機械化深松的單因子(下同)平均增產苜蓿1 624.5 kg/hm2,增幅13.2%[4];適度耙耱、鎮壓可使作物增產4.35%;化肥深施可使作物增產11.5%[5];免耕播種只有1項作業,其費用為300~375元/hm2,而人工種植則有機耕、機播2項作業,其費用為675~750元/hm2,節本增效十分明顯[6]。
2.2 生態效益
天然草場與人工草場建設是鹽池縣沙漠化日趨嚴峻、沙進人退的必然選擇。近幾年天然草場與人工草場建設機械化措施的應用,一方面使已改良的天然草場優質牧草的頻度由0度增加到8度,平均產草量(干草)達1 312.5 kg/hm2、植被覆蓋度達58%,分別較未改良的天然草場提高973.5 kg/hm2和37%[7];另一方面,人工草場的建設,減少了地表裸露時間,在年均風速2.8 m/s、≥5.5 m/s揚塵天氣31 d的惡劣氣候條件下,可減少耕地地表揚塵65%以上。
2.3 社會效益
鹽池縣有10萬hm2的天然草場改良面積和2萬hm2的退耕還草面積,如果對其采用機械化深松免耕施肥播種技術,一方面擴大了農機化等新技術的應用范圍,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解放出的勞動力可從事二、三產業增加收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另一方面,在以草定畜的前提下,通過增加飼草料來源擴大舍飼養殖規模,使農牧民增加收入;再者擴大了苜蓿、沙打旺、披堿草等優質牧草的來源,對封山禁牧、防止禁牧反彈、減輕天然草場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參考文獻
[1] 吳曉強,饒天師.鹽池縣灘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274.
[2]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中國保護性耕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3] 梁慧霞.寧夏南部山區小麥推廣地膜壟蓋溝植技術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7):60-62.
[4] 姜文珍.全方位機械化深松對鹽漬化土壤的改良作用[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0(5):57-59.
[5] 安世才.機械深施化肥試驗分析[J].農機推廣,1994(5):12-13.
[6] 陳銳.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6):22-23.
[7] 孫磊等.天然草場松土補播改良機械化作業技術及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1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