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偉 才金鵬
【摘 要】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10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患者均占據51例,其中對常規組患者采取一般治療方案,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與常規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08%與82.35%,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臟超聲指標與血漿NT-proBNP水平均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以實驗組的改善程度更明顯,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92%與5.88%,P>0.05。結論 對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實踐推廣。
【關鍵詞】 心肌梗死 無癥狀心衰 阿托伐他汀
心力衰竭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隨著時間的延長,若不加以相應的干預,將會引發患者死亡,相比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相一致,但是缺乏典型的心力衰竭臨床表現,包括胸悶、呼吸困難、心肌缺血等[1],容易在進行疾病檢查時被醫務人員所忽略,導致進一步增加無癥狀心力衰竭的危險性,是引發心力衰竭的一類重要因素,所以說,對于無癥狀心衰患者來說,應盡量將心衰的進展延緩,以免出現有癥狀心衰情況。為此,本次研究對該類疾病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分析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10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醫護人員同所有患者詳細講解了本次實驗的目的、方法、意義等,獲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納入本次實驗,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常規診斷后疾病被確診,均存在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存在明確的心肌梗死病史,伴有左心室肥大現象,同時將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慢阻肺、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
計算機隨機分組方案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兩組,常規組與實驗組患者均各占據51例。常規組:男女患者之比為28/23,年齡55-86歲,平均(71.02±3.26)歲,21例合并高血壓,23例糖尿病,20例血脂異常;實驗組:男女患者之比為29/22,年齡56-87歲,平均(71.45±3.25)歲,23例合并高血壓,22例糖尿病,19例血脂異常。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可知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兩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采取一般治療方案,包括給予利尿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抗血小板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給予口服治療的方案,每日治療2次,每次口服10mg,連續治療1年,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1.3 評價指標與判定標準
1.3.1 NT-proBNP:收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的2ml靜脈血液標本,將抗凝劑管放置在冰水中,并兌入血液,連續離心10min,每分鐘離心速率為3000r,將血漿分離后,放置在冰箱內保存(-80℃),選擇ELISA法對NT-proBNP進行檢測,嚴格依照試劑操作說明書上的內容進行操作。
1.3.2 心臟超聲指標:囑咐患者采取左側臥位,給予超聲進行檢測,將探頭頻率設置為1.0-3.0MHz,每秒掃描的速度為100mm,對心電圖情況進行觀察記錄,聯機對超聲指標進行檢測,包括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采用Simpson法檢測左心射血分數(LVEF)。
1.3.3 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3.4 治療總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項,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顯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明顯改善,有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無效表示患者未達到上述治療效果[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記錄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c±S)表示,T檢驗比較,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
實驗組:顯效42例(82.35%),有效7例(13.73%),無效2例(3.92%),治療總有效率為96.08%(49/51);常規組:顯效32例(62.75%),有效10例(19.61%),無效9例(17.65%),治療總有效率為82.35%(42/51)。說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常規組,比較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NT-proBNP
治療前: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分別為(704.23±160.25)pg/ml與(704.85±160.58)pg/ml;治療 后: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分別為(515.63±161.25)pg/ml與(413.28±160.98)pg/ml。說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上述指標值改善程度明顯更優,比較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2.3 心臟超聲指標
治療前:LVESD: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檢測值分別為(45.86±5.96)mm與(45.96±5.89)mm;LVEDD:實驗組與常規組檢測值分別為(57.89±5.63)mm與(57.96±5.58)mm;LVEF:實驗組與常規組檢測值分別為(41.23±6.85)%與(41.56±7.23)%;治療后:LVESD: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檢測值分別為(37.26±3.25)mm與(41.58±3.52)mm;LVEDD:實驗組與常規組檢測值分別為(45.63±6.21)mm與(49.85±6.52)mm;LVEF:實驗組與常規組檢測值分別為(50.82±11.85)%與(46.85±11.67)%。說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心臟超聲指標值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值均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以實驗組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P<0.05。
2.4 不良反應
實驗組與常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92%與5.88%,P>0.05,詳見下表1。
3 討論
當器質性心臟疾病發展至終末階段后將會引發心力衰竭現象,其預后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且近些年來該類疾病仍然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將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對于心力衰竭無癥狀的患者來說,其左心室射血分數將會在50%以下,且會引發心功能障礙情況,若在此基礎上疾病繼續發展為心力衰竭,將會使得病情進一步加劇,縮短患者的壽命。近些年來,臨床上許多學者致力于該類疾病患者的研究,若能夠給予積極有效的疾病診斷與治療,將會使得其發展為心力衰竭的概率降低,改善患者預后。
他汀類藥物屬于一類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調節患者血脂水平,分析其主要作用為幫助患者心肌重構,及時改善內皮功能,并具有抗氧化的應激效果,對患者心功能可達到十分明顯的改善效果,得到了許多醫學工作者的肯定,可對炎性反應及時進行調節。有關研究指出[3],慢性心力衰竭和腫瘤壞死因子a、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給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可使得血漿內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下降,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進行有效抑制,及時控制神經分泌過度現象,對心室重構進行抑制,并進一步促進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恢復,及時調節交感神經的張力,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發生率。對于心力衰竭無癥狀患者來說,通常存在高氧化應激情況,可有效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對氧化應激反應達到一定的抵抗效果,同時還可及時消除斑塊,降低心力衰竭的發生率。
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后,在治療總有效率、NT-proBNP、心臟超聲指標方面均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組。綜上情況可知,對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實踐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繼紅,汪硯雨.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對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8):1582-1584.
[2] 羅育坤,林朝貴,范林等.阿托伐他汀序貫治療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0(9):824-828.
[3] 楊平,余宏偉,魏彤等.長期應用阿托伐他汀對溶栓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護作用[J].山東醫藥,2012,52(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