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趙曉銘

摘要 產業融合發展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體現。借鑒鉆石模型理論,以鄭州市為例詳細分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競爭優勢,從構建網絡式產業空間體系、形成多維聯結的產業鏈條、促進經營組織發育、完善公益化制度補貼4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發展策略,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集群良性發展,推動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產業融合;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策略;鉆石模型;河南鄭州
中圖分類號 F121.3;F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247-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embodi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the advanced stage.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mond mode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Zhengzhou City.It put forward four aspects of targe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network-based industrial space system,the form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joint industrial chain,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the improve the system of public welfare subsidi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 industrial convergence;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development strategy;dianmond model;Zhengzhou Henan
新世紀以來,現代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傳統產業格局,農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鄭州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但整體來看,鄭州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集聚度不高、特色不突出,存在較多問題與不足。本文借鑒波特的鉆石模型理論,對鄭州市農業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及建議。
1 國內外農業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及實踐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1]。鉆石模型是基于此提出的重要理論,在大型產業集聚區的研究與實踐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農業產業集群是新出現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2]。美國“南部增長委員會”Cliton等把擴大產業集聚的影響力作為美國農村美好發展的6項支柱策略之一[3]。
從國際范圍看,農業產業集聚是發達國家農村產業化進程的常見現象,能發揮集聚效應。美國南卡羅萊納州、華盛頓州、密西西北州等多數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各類特色產業集群,如自然資源依賴型、高科技研發型、加工制造型及休閑服務型等[4]。
國內學者對于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雖然剛起步,但對農業融合的發展卻早有研究。包永江、于靜濤等學者早在1980年就開始關注城郊農業的發展研究[5]。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多年關注現代農業發展。不少學者從農業經濟與管理角度提出現代農業的發展策略[6]。我國農業領域的農區產業集聚區、農業產業區、農業經濟區、都市農業綜合區等概念可以理解為是不同規模等級的農業產業集聚的一種形式。
2 運用“鉆石模型”對鄭州市農業競爭力的分析
邁克爾·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圖1),各要素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集中作用于某一產業集群,使之獲得競爭優勢和價值增值,而且競爭優勢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1]。
本文借鑒波特的鉆石模型理論分析鄭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競爭要素特征,揭示鄭州現代農業集群發展的競爭優勢及不足。
2.1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主要包括以人為創造要素為主的高級生產要素和以人口為主、氣候、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的初級生產要素。高級要素對產業的創新驅動階段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7]。初級要素能夠提供初始競爭優勢,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條件之一。
2.1.1 初級要素。鄭州市地處黃淮平原,屬北溫帶季風性氣候。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地下水源豐富、無霜期長。既有綿亙的山地,又有波狀起伏的丘陵,還有寬廣平闊的平原[8],農林牧漁因地制宜,特色鮮明。鄭州市主要優勢耕地集中分布在市區北部的惠濟區花園口鎮、古滎鎮等,市域南部的新密市、東部中牟縣、西部滎陽市。一般以芝麻、煙葉、花生、大豆、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多屬于一年兩作的典型北方農業村。特色農產品主要有河陰石榴、黃河鯉魚、新密金銀花、中牟西瓜和大蒜等主導產業。
2.1.2 高級要素。鄭州市地處中原腹地,區位條件優越,對外交通便利。發達的交通條件為鄭州市農業的運輸流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礎。鄭州市科研機構和高校集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和人力支撐。2015年,鄭州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約20人,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1%[9],遠低于發達國家40人、70%~80%的平均數值。農業就業人員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從業種類受限,缺少高素質人才。高級要素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2.2 市場需求
內部市場需求對國內產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7],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2.2.1 對農業生產的需求。黃宗智等認為中國農業正在發生一場“隱性農業革命”。居民糧食∶蔬菜∶肉類的食品消費結構比值由以往的8∶1∶1向4∶3∶3轉變[10]。2015年,鄭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費結構中糧食、蔬菜、肉類支出比接近1.0∶1.0∶1.5。居民對綠色無公害、有機健康等高價值農產品需求不斷高漲。鄭州市農產品無公害和標準化基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0.8%[9]。
2.2.2 對農業社會和生態價值的需求。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逐漸增強,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過渡。農業觀光、休閑、養老、參與、體驗等功能需求更為凸顯?,F代農業可以產生社會穩定、休閑教育、文化回歸、公眾交往的良性社會文化效應[11],滿足人們對農業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需求。
2.3 相關支持產業
相關產業的支持是產業融合發展下新型業態發展的支撐基礎。憑借農業種植優勢和交通優勢,鄭州市農產品加工流通行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但總體農產品自給率不高,農副產品轉化率低、流通損耗大,產品轉化率只有25%,較全國水平約低5個百分點[9]。休閑農業雷同趨勢明顯,缺少創新。農產品批發市場缺少產地性,對本地經濟帶動有限,知名品牌尚有待培育。農業加工流通產業鏈條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2.4 市場主體、經營戰略與競爭
市場經濟初期,農村“能人”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帶領及示范作用。在“能人效應”帶動下,涌現出“好想你”棗業、“三全”食品等全國知名品牌。
目前,農業龍頭企業逐年遞增,初步形成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類企業為主體的生產組織形式。通過“農業科技園區+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公司+農戶+基地”等各種方式,初步形成飼料加工、面粉加工、速凍食品產業鏈,涌現出了鄭州毛莊、河南雛鷹、鄭州潤嘉、河南奧星等出口創匯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5 機會和政府作用
此外,機遇與政府是4個關鍵因素以外競爭優勢的輔助因素,不起決定性作用。未來將按照產業融合的戰略路徑,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區,規劃形成現代農業產業圈和都市觀光休閑農業圈2個圈層,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積聚,帶動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
河南省提出“走不犧牲農業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政府通過制定條例、給予補貼、頒布標準等政策措施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政府在制度安排、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引導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鄭州市農業的競爭優勢在于綜合交通優勢、勞動力資源豐富、多樣的農業資源等生產要素和市場高層次需求的2項基礎優勢上,但勞動力、相關產業及經營組織等高級因素推動力不強,尤其缺乏知識吸收和創新能力。同時,在當前新的市場機遇條件下,政府的引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3 鄭州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策略
運用鉆石模型理論分析可知,鄭州市農業競爭優勢的培育重點在于知識吸收和創新能力。據此,本文從產業空間布局、技術創新、經營組織、制度保障4個方面提出鄭州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策略。
3.1 優化集群空間布局,構建網絡化產業空間體系
鄭州市應充分整合優勢資源,加快農業縱向產業環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滲透;通過品牌化經營,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呈都市觀光休閑農業圈和現代農業產業圈圈層式布局,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地的林果養殖業區、北部沿黃畜牧區、東部平原種植業區;重點發展農旅型、農工貿型、農工型等多種形式農業產業集群。
通過城郊范圍內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示范和輻射效應,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帶動周邊縣市的農業發展,形成城鄉經濟良性增長邊界[12]。
3.2 注重知識創新,推進產業鏈條多維聯結發展
優化要素資源,資源初級優勢轉向競爭高級優勢,比較優勢升級為競爭優勢。通過農業科技、農業經營管理等農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激發農民的創新能力,創建激勵機制,鼓勵農民自身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樹立市場服務意識和旅游服務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通過“種植示范+加工生產+商貿會展+研發培訓+質量檢測+旅游休閑”一體化,形成農業產業鏈條的多維聯結,推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繁榮。
3.3 協調多方利益,促進經營組織發育
在鄭州市這樣的中部欠發達城市,政府引導下企業經營農戶參與的模式是現代農業多功能發展比較適宜的途徑。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導有著先決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社區、企業、個人各種社會資本與社會力量的參加與合作,共同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
創建大型龍頭企業領辦村委員與村民參與的合作組織
和行業協會,形成農村新型基層組織,將分散的農業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洜I。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實現行業自治與互助,通過多方共同利益的確立,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良性發展[1]。
3.4 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完善制度保障體系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的財政補貼實力薄弱,以公益性補貼的方式構建城鄉補充機制是我國政府干預過程中切合實際的操作方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通過政府干預維護市場運轉,借助市場調節機制共同構建一個產權明確、低成本運行的市場服務體系[12-13]。政府應鼓勵農村土地向規模種植大戶和休閑觀光農業項目集中,助推土地流轉[14-15]。同時,從資源利用與保護、食品安全、專門行業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定制約和全面的管理,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4 參考文獻
[1] 梁偉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分析:一個產業融合理論的解釋框架[J].求實,2010(3):69-73.
[2] CLINTON J,CON W C,DORON S,et al.The New Architecture of RuraI Prosperity[M].Research Triangle Park,NC:Southern Growth Policies Bo-ard,2005.
[3] 柳士雙.珠三角農村地區產業集聚的空間公共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4] 包永江.論城郊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J].天津經濟,2000(5):39-43.
[5] 楊愛榮,冷傳明.基于網絡系統的欠發達農區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研究:以河南孟州桑坡村皮毛加工產業集群為例[J].蘭州學刊,2010(10):87-90.
[6] 陳衛平,朱述斌.國外競爭力理論的新發展:邁克爾·波特“鉆石模型”的缺陷與改進[J].國際經貿探索,2002(3):2-6.
[7] 張來友.鄭州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4:32.
[8] 鄭州市統計局.鄭州市統計年鑒[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015.
[9] 黃宗智.中國鄉村研究:第八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0] 黃文芳.大城市郊區農村的價值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5.
[11] 趙建華,田銀生,屈寒飛.農業多元價值導向下城鄉結合部產業空間發展研究:以鄭州市為例[J].國際城市規劃,2014(5):15-21.
[12] 王曙光.論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村經濟轉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12-117.
[13] 黎莉莉,皮竟,胡曉群.重慶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9):4446-4448.
[14] 郎付山.河南省培育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問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2):125-130.
[15] 李銅山,王增廷.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綜合效應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區域經濟評論,2013(6):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