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琴
摘 要: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課堂小練筆將課文閱讀與語言文字訓練結合起來,內容豐富、形式短小,是作文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小練筆的主要形式,并對課堂小練筆的實施提出了幾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小練筆
小練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寫作實際,符合學生的寫作心理。經過長時間的練筆,學生的語言材料得到積累,學生會逐漸發現平時難以下筆的作文有內容可寫了,而且平時積累的語言也得到了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課堂小練筆融于閱讀教學之中,與課文內容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是一種篇幅短小、形式靈活、操作方便、效果良好的練筆形式。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把握好小練筆的時機、內容和難易程度,豐富寫作教學的形式,提高語言文字訓練的效率,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1 閱讀教學在“小練筆”中的作用
閱讀教學時,學生是主體,教師應積極有效地營造閱讀氛圍,引導學生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文本,從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如:《小攝影師》一課中,“小練筆”安排在課文后面體現了讀與寫的直接結合。從“小男孩乘上電車……”后面要學生續寫,明顯這個“練筆”的設計與課文閱讀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學本課時,我重點放在小男孩為高爾基照相時的那個句子來引導。讓學生明白到小男孩是多么盼望照到高爾基的相來貼在墻上。可是,偏偏又忘了帶膠卷,多么傷心,多么失望,眼看快要實現的愿望卻泡湯了。此時此刻,你們來寫一寫,想像這個小男孩是否再來給高爾基照相的?把故事續寫完整,保證充分時間讓班級的學生去想像。最后,我發現了有很多學生編成了第二天,小男孩帶好相機和膠卷……終于照下了高爾基的相片。當相片貼在墻上時,許許多多的同學看了都驚訝地說:“太棒了!真了不起!” 眾所周知,九年制義務教材是統編的,從中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八次習作,實踐證明這些習作遠遠不夠的。因此有的“練筆”安排在課文之后,目的是讓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直接遷移到“練筆”的實踐來,加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理解,以仿寫為主,既仿內容,也仿寫法。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教學,在寫作的結構方式上是按“總分總”的關系進行敘述。作者采用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具體介紹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所以課后的“練筆”就出現了寫家鄉的一處景物。當學生看完題目后,就寫了《美麗的紫云園》,有的是按移步換景,把自己爬山時看到的景物描寫出來。我在展示作品時向學生講解了像這種描寫的方法就是“總分總”關系。也就是模仿《美麗的小興安嶺》的課文進行構思的。而有的是按時間的順序,介紹紫云園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象。從學生的作文看,孩子們不僅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學到了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真的做到閱讀與“練筆”相互交融,活學活用,讀寫并用的學習方法在班級里推廣起來了,兩全其美,何樂不為呢?
2 課堂小練筆的主要形式
1.仿寫形式。兒童具有模仿的天性,模仿是小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既適合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也適合學生進行仿寫,初步學習作文的方式和方法。仿寫建立在文本的基礎之上,且難度較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作文訓練。例如,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寫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仿寫池塘中常見的其他事物如小蝌蚪、小蝴蝶等,也可以引導學生以“花兒紅紅”“柳葉青青”為題進行仿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擴寫形式。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精練短小,有的還由于篇幅和容量的限制進行了一定省略和縮減,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能力,通過合理的想象進行擴寫。例如四年級課文《巨人的花園》中,對巨人與孩子們在花園里的活動寫得很簡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巨人與孩子們一起在花園中嬉戲的情景進行想象,并表達出來。
3.改寫形式。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不同的形式,在敘述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改寫,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用第一人稱的形式介紹一種新型玻璃的特點;或者以童話的形式圍繞一種新型玻璃的特性編寫一個故事,從而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4.自我表達形式。新課改倡導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自主閱讀,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抓住機會,以課堂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表達。例如,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堂小練筆的形式表達對幸福的理解;在《兩個鐵球同時落地》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將對課文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3 小練筆激進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學生怕寫作文,一見作文就頭疼,也很難寫出令自己滿意、老師滿意的作文。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覺得沒內容可寫,無從下筆。長此以往,他們必然會產生害怕寫作的心理,久而久之,也就得了嚴重的“作文恐懼癥”,并且這種恐懼寫作的心理在長期的積累下,得不到渲泄與釋放,越積越深,最終導致學生不想寫作文,不善寫作文,甚至是不敢寫作文。我們都知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興趣挖掘出了學生無限的潛能。學生只要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了,他就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寫作文也是一樣。因此,要消除學生的“恐文”心理,就要找到適合學生寫作的基點,讓學生在恰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這樣,學生寫作的興趣有了,自然就敢于去寫、樂于去寫、勤于去寫,最終達到善于去寫的佳境。
4 課堂小練筆的實施建議
1.要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同時便于操作。課堂小練筆包含在閱讀教學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可以是對一句話、一段話的改寫、擴寫,也可以是對一個故事的續寫;可以是對課文閱讀感受的表達,也可以用另外的文體、人稱進行改寫。無論怎樣的形式都要簡單易行,便于操作,服從于閱讀教學的需要,不增加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才能讓課堂小練筆持續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2.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改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小練筆也要注意圍繞課文中的人物情感、情節懸念、文章留白等進行設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果教師簡單粗暴地要求學生進行練筆,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無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
3.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小練筆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在設計練筆的時候要明確目的,從修辭手法、寫作順序、人稱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可以從修辭手法的學習方面進行設計:《秋天》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練筆學習擬人的修辭手法,《小小的船》可以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
總之,課堂小練筆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寫作教學形式,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時機進行適當的課堂小練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自由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馮惠敏.小學語文課堂小練筆的教學實踐探究[J].學周刊,2013(7).
[2]宋 洪.淺談小學語文小練筆[J].教育與管理,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