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娥
【摘 要】 目的:探究護理風險管理在內鏡室的應用效果。 方法: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來我院進行內鏡診治的患者134例,對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比較患者管理前后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 結果:經過比較發現,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顯著高于管理前,P<0.05,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對內鏡診治的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顯著提高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臨床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護理風險 內鏡室 應用效果
現今,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醫療水平的提升,社會上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另外,社會得到快速發展進步后,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各種內鏡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也十分普遍。隨著內鏡在臨床診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對臨床多項疾病診治以及預防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內鏡診療技術屬于侵入性操作的一種,在診療過程中貫穿了感染風險,因此,內鏡室也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點部門。內鏡室的管理質量如何不僅對醫院臨床醫療護理質量產生直接影響,也對患者以及醫護人員的健康和安全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在院內內鏡室中開展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本文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來我院進行內鏡診治的患者134例,對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發現管理后患者的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顯著高于管理前,成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來我院進行內鏡診治的患者134例,男性78例,女性56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9.3±2.1)歲。
1.2 方法
所有入院進行內鏡診治患者予以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方法如下:①完善內鏡室各項設備:依據相關標準,將內鏡室科學劃分為診療室、內鏡儲存室、滅菌室等等。并在室內配備內鏡流動式清洗消毒各項裝置設備、超聲清洗器、水槍等[2]。②健全工作制度: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規范實施各項操作,并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對于《內鏡室工作制度》等進行學習。在院內成立專門的內鏡室感染控制小組,定期召開風險評估會,對潛在的風險事件以及風險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及時改進,使得內鏡清洗質量以及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得到保證[3]。③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學習相關法律知識,遵守職業道德,并組織護理人員對內鏡室常見的風險事件進行學習,如內鏡清洗不合格、診療環境存在污染情況等等,使得醫療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大大提高。④加強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在內鏡室診療過程以及開展清洗消毒工作時,要嚴格執行相關無菌操作的標準。在診療構成中應該對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進行增強,并在其中實行標準預防,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帶好防護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等。在對特殊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進行接觸時,需要帶面罩、眼罩以及穿防滲透圍裙。在每次操作之前,都應該進行洗手,在進行清洗消毒工作時,也需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對于內鏡室中已經發生的職業暴露事件,嚴格按照一定的標準來開展緊急處理工作。并做好記錄填寫工作、治療工作、隨訪工作,從而將職業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文本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后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比較
管理前,內鏡表面生物監測合格的有128例(95.52%),內鏡腔檢查合格的有128例(95.52%),附件檢查合格有125例(96.27%),水槽檢查合格有129例(96.27%)。管理后,內鏡表面生物監測合格的有134例(100%),內鏡腔檢查合格的有134例(100%),附件檢查合格有133例(99.25%),水槽檢查合格有134例(100%)。經過比較發現,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顯著高于管理前,P<0.05,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2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后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發生情況比較
由表1可知,管理后化學污染、生物污染以及銳器傷發生率顯著低于管理前,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隨著現今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于醫療服務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來看,很多的醫院為提高護理質量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都開始在醫院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護理風險管理是將發生護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極處理轉變為對護理工作的積極預防。一般只要存在護理活動,就會相應地存在護理風險,因而也就需要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可以使得風險發生的概率大大降低,使得護理工作安全性更高。內鏡室是發生感染的重點地區,對內鏡室進行的感染控制工作具有連續性、動態性以及直接性的特征。若發生醫院感染事件,將會導致患者間或醫務人員間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導致醫院受到經濟以及社會上的雙重損失。在內鏡室中開展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對內鏡室中的各項設備設施進行完善、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強化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等手段,并積極配合感染控制的監測活動,將潛在的安全事件從根本上消除,保證了內鏡室的安全性。在內鏡室中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目的在于使得醫院中感染風險的概率大大降低,從而在其中建立有效的感染管理機制。通過對內視鏡室內布局進行規范,完善其中各項設備設施,建立健全院內各項工作制度,從而使得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以及法律意識都得到強化。本文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來我院進行內鏡診治的患者134例,對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發現管理后患者的內鏡生物監測合格率顯著高于管理前,成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因此,在內鏡室中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可使得內鏡室感染情況的發生最大限度得到降低。
參考文獻
[1]翁海風,胡堅方,楊建英,萬莉婷,汪青云,鄒敏.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消化內鏡診療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11:91-93.
[2]黃秀芹,諸葛瑋瑋,黃慶科,徐李娟,嚴超群,何敏.護理風險管理在ERCP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OL].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2).
[3]李亞玲.探究護理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OL].中國衛生產業,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