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霞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應該從教育的意義和內涵出發,積極推進教育生活化,以此實現德育質量的提升,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1.1 生活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涉及的生活概念主要是側重其哲學含義,即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實現特定目標的過程,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由此可見,生活化具有如下特征:
(1)社會性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人類的生活同樣具有社會性,期間存在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脫離這一基本屬性,生活將成為簡單的生存活動,喪失其精神意義。
(2)統一性
生活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物質,二是精神。其中,物質是基礎層次,是人們為了維持機體的存在而進行的相應活動;而精神層面則是生活的更高層次,是從情感的需求角度進行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需求,兩者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共同構成生活的本質,缺一不可。
1.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的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開展的教學活動,期望通過教育的形式提升學生的道德標準,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認知。而教育的意義和教學成果的檢驗都需要通過對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予以體現,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實踐為手段的教育模式。
(1)以學生為主體
人本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秉持的基本原則,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決定的,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如果得不到相應的重視,將導致具體的教育活動得不到積極的響應,導致教學出現事半功倍的情況。所以,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核心,從學生的需求角度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開展。
(2)以生活為中心
不可否認,教育對學生的知識和閱歷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的大部分知識,特別是思想認識都來自生活體驗。所以,要想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就應該以生活為中心,加強對生活素材的攫取和生活實踐的開展,增強教育理論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將思想的內涵具體到生活實例中,實現教育的簡化,從而增強教育的吸引力,降低學習的難度,確保教育的有效開展。
(3)以實踐為手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也是實現和檢驗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唯一手段。具體來說,首先是教育生活化具有過程的實踐性,其理論核心是對現實生活的凝練和總結,其教育目標是學生適應生活,其教學的開展需要借助生活背景和生活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應該提升教學活動中的實踐比例,以其為手段,實現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義所在
2.1 教育與生活關系的內在需求
從本質而言,教育和生活存在相通性,教育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歸納和升華,生活是教育的意義所在,是借助教育的形式實現高質量的生活的具體措施。由此可見,兩者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將教育與生活進行關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內在關系的要求。
2.2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人是社會性動物,存在各類復雜的社會關系,這構成人類社會的主體,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所以,對人的思想進行教育也應該從人的本質和社會屬性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教育生活化的開展,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人生的價值。
2.3 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本質而言,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德育的基礎構成,其教學的初衷是通過教育實現學生的道德標準的提升,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實際的教學中,人們對于教育的初衷有所忽略,側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探究和掌握,對其生活意義不夠重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淪為教學的形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德育作用,這與當下的教育目標和人才需求是相違背的。所以,要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改變這一教學現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4 新時期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大學生身處的社會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多元化,對大學生造成極大的誘惑,極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襲而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這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來予以扭轉,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自覺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襲。然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相對陳舊,難以勝任新時期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亟需進行生活化改進,變革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當下的社會現狀出發,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針對性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
3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教學流于形式
伴隨教育界改革呼聲的不斷增強,高校開始對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嘗試進行生活化教學。但是,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傳統的理論說教為主,生活化停留于文件當中,難以有教學的現實體現,導致教育生活化的優勢得不到體現,現有的教育模式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造成教學效率的大幅降低,影響教學的實效性。
3.2 缺乏針對性
進行教育活動時應該注意對受眾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分析。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眾為大學生,是基礎教育的佼佼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提高教育的難度,給予學生較大的學習自主權,由其對思想方面的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尋求問題的處理方法。而非采取“一刀切”的簡單教學方法,不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這將導致教學的針對性不強,與學生的基礎產生脫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不匹配問題的出現,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3.3 教育內容與現實社會存在一定的脫節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教育,存在敏感性。所以,許多老師在教育過程中緊扣教材,不進行絲毫的深化和外延,完全沉浸在教材的理論體系當中,導致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極小。加之,教材修編效率的問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滯后于社會的發展速度,造成內容與學生生活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符,影響教育的作用發揮。此外,還會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難以產生良好的情感共鳴,影響對思想的理解和內化。
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體開展策略
4.1 轉變教學主體對教育生活化的認知
教育活動中,學生和老師是主體,兩者對教育生活化的認知直接決定教學模式的開展狀況。所以,應該采取措施增加教學主體對教育生活化的理解和認同。具體來說,一是轉變老師的理念,作為教學活動的具體組織者,應該加強對教育生活化的理論學習和技巧掌握,充分認識到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將其內化到教學理念中,體現于教學活動中;二是轉變學生的理念,應該使其感受到教育生活化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進而增強對該種教學模式的認同,積極配合老師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
4.2 加強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
教材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是客觀存在的,應該通過教學的外展和深化實現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從而確保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需求的匹配性。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就要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將生活作為教學素材的主要來源,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件作為教學素材,學生有相應的生活體驗,能夠輕松的激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實現對教育內容的迅速理解和掌握;其次是將社會熱點事件作為教育的討論會或實踐活動的主題,以此實現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實現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聯。
4.3 增加社會實踐的比例,豐富教育的手段
教育生活化離不開社會實踐,這是進行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就大學生而言,文化素養和行動能力相對較強,具有完成社會實踐的能力,老師應該積極以社會實踐為主要的手段,通過探究教學、問題教學等多種教育形式的開展,實現教育的生活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分析社會問題,在此過程中,鞏固和理解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理論,實現理論的內化和應用,進而提升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教育活動的必然趨勢,具有積極意義,應該在高校德育教學中大力推行,切實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各項措施,發揮其對大學生德育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郭雄雄.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5):94-96.
[2]劉宇寧,唐子俊.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J].職教通訊,2012,2(35):70-72.
[3]李德民,李豫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J].學理論,2015(32):184-185.
[4]劉佳.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戲劇之家,2014(16):208.
[5]甘睿.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