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錚
摘 要:隨著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和發展,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迫在眉睫。語文教材基于教學標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道德教育;問題;措施
語文是一門人文和社會學科,是思想交流的橋梁。教育是為社會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繼承的關鍵,主要是指學齡兒童、青少年等對象的培訓過程。語文教育是“語文”與“教育”的結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語文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是向學生灌輸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引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是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促使他們在往后的社會實踐中將文學知識和道德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二、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呆板,缺少啟發性
啟發性教學可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一節生動活潑的課堂。在語文教學中,課本理論知識往往缺乏靈感,而且經常與課堂上產生的知識點不通,有時甚至會產生沖突。課堂的重點是學生,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按照自己原有的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或者忽略課堂上偶然產生的新知識點,這樣的課堂將無法吸引學生,更無法鼓舞人心。
2.情境創設不當,缺少針對性
情境創設是教學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創建一個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新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獲得教學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前,語文課堂實行創設情境的做法,這種做法與近年來教學理論的發展有關,更與新課程的價值導向有關,是針對過去語文知識的呈現過于抽象、缺乏現實情境的依托而提出的。但教師也應防止另一種傾向,即對語文教學本質的關注正在減少,導致語文課堂缺乏實效。
3.師生課堂互動效果不理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互動教學有了較大發展,但出現了一些錯誤和偏差,導致語文教學的互動成為形式主義。標準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一些教師為了滿足課改標準的要求設計活動,但這些活動很少考慮實際的教學效果,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變成“走秀”,語文教學失去了真正意義。
三、改善語文教學中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1.語文教學以探索形式啟發道德教育
探索性教學是以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讓學生憑借自身的知識技能,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題目,自己動手并且進行思考,得出結論。通過探索性教學,學生可以進入科學探索的想象空間,在現實生活中探索新的知識,了解知識和經驗的尋求過程,使潛能得到發展。一些理論教學使用探索性教學,可以將基礎學習變成探索研究,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更容易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積極思考,逐漸形成探索意識。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設情境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富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又要積極探索實施開放性教學的策略,才能更好地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創設教學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通過有趣的故事、熟悉的生活例子進行示范,進而提出疑問,創造懸念,激發學習動機,刺激學生探索學習的欲望。設置的問題應反映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輕松滿足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跳躍性思維,達到創新訓練的目的。
3.運用研究性學習,使學生主動參與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是激勵學生通過大腦、手和口參與教學活動,倡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要求教師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新課改下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有效開展道德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樹立道德教育觀念,捕捉道德教育因素,并將其融入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明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道德教育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發掘語文課文中內涵豐富的道德教育題材,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立崗.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崧舟.王崧舟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倪文錦.問題與對策:語文教學有效性思考[J].課程與教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