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瑩++王勇華
摘要:《建筑工程計價》課程是工程管理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從《建筑工程計價》課程特點及現狀出發,提出課程改革方案,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建筑工程計價;教學改革;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157-02
唐山學院作為一所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工程計價》課程是我校工程管理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工程計價的基本原理和依據,掌握定額計價和工程量清單計價的方法和步驟,使學生具備工程造價確定與全過程控制的能力。該門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就業后的專業素質,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建筑工程計價》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目前,從我校工程管理專業該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無論是從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手段上,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一、建筑工程計價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的地區適應性差。《建筑工程計價》是一門區域性、政策性、時效性很強的課程,課程內容涉及到工程計價依據、規范及很多的政策性文件。我國現行的工程預算定額是地區統一的,工程管理專業所用的該課程教材中定額計價“工程量計算”這一部分沒有以河北省消耗量定額為依據編制的,教材中工程量計算規則與河北省工程量計算規則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上的困惑;另外幾乎每年都有與課程相關的國家及地區的政策、規范的變化,如2016新推出的《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河北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冀建市[2016]10號文《建筑業營改增河北省建筑工程計價依據調整辦法》,這些需要融入課堂教學中,但教材不可能及時更新。
2.教學方法單一。目前我國高校教學過程中,側重于教師的“教”,而對學生的“學”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但對于工程量計算這部分重點內容,很容易造成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脫節,一是課堂上學生聽著都明白,到自己動手計算就不會了;二是“灌入式”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死記硬背,老師講過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可能掌握了,遇到沒有講過的內容又不會了;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學生運用工程量計算規則很熟練地計算單一構件工程量,但拿出一套完整的施工圖紙時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很少接觸到實際的項目,對實際的工程項目缺乏感性認識,沒有系統的工程項目概念,一旦接觸到實際的施工圖紙就不知如何下手。這就造成學到的知識應用性不強,整體性不足,動手能力也比較差。
3.考核方法守舊。《建筑工程計價》這門課實踐性很強,主要培養學生根據施工圖設計文件來計算工程量和靈活使用定額并計算工程造價的能力。閉卷的書面考試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考核形式。傳統的題型如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計算題在該課程的考試中是基本的類型,只能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和計算簡單的單一構件工程量的能力,而對于成套施工圖紙的識圖能力和工程量的計算能力以及對地方預算定額的理解和靈活使用能力則無法考核。
二、《建筑工程計價》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及舉措
1.結合學生的就業區域,編寫適合地方的課程教學講義。教材選擇是教學內容的基礎,教學內容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教材受區域性、政策性影響,適用性差,內容滯后,沒有任何一本教材既能包含當地現行的預算定額和最新的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又能反映最新的造價政策。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了《建筑工程計價》課程組,自編《建筑工程計價》教學講義,我們自編的教學講義分為“工程計價概述、工程造價構成、定額原理、工程計價方法、工程計量、工程量清單計價”六個部分。本著工程管理專業“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輻射環渤海地區”的區域人才培養定位和為工程造價領域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我們編制的教學講義中的“工程計量”部分主要介紹河北省消耗量定額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并且在教學講義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教學內容。同時,《建筑工程計價》課程組還每學期都對教學講義進行內容更新,把最新的國家及地區的政策、規范都融入講義中去,通過近三年的使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實際工程的造價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引入工程案例進課堂,調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建筑工程計價》課程理論基礎部分采用傳統的“灌入式”教育,確保教學內容能夠構建學生的造價基本知識體系,為學生的專業工作及發展奠定基礎;工程計量實踐性較強,主要采用“啟發式”教育,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思考,實現教學互動。
針對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脫節,教學內容與用人單位需求的脫節,我們以完整的實際工程項目作為本課程學習的載體,將工程量計算涉及的知識點與該實際工程項目對應講解,將該工程案例的講解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提高學生對工程實際的認知程度。在講解工程量計算規則時,聯系工程案例和學生共同分析工程量計算規則內容,講解工程量計算方法,告訴學生只要理解工程量計算規則、能夠熟悉掌握工程圖紙、弄懂施工工藝,計算工程量其實就是做數學,通過加減乘除用物理或自然的計量單位把分項工程或結構構件的實物數量計算出來。工程量計算規則很多,上課學時有限,不可能全部給學生講解,我們通過主要規則的講解,讓學生具有分析工程量計算規則并獨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工程計量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所學內容和建筑行業能夠緊密聯系,避免造成所學內容滯后,與工程造價市場出現脫節現象,在工程計量授課過程中增加了鋼筋算量學時,由于平法的引入,我國混凝土結構施工圖的設計方法發生了重大改革,鋼筋的算量也產生了新的變化。為了使教學緊跟工程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平法識圖,通過G101-1圖集中梁、板、柱、剪力墻重點內容的分析,教會學生鋼筋算量的基本方法,目的使學生具有通過看圖集可以獨立計算鋼筋工程量的能力。這樣,講課內容就有一定的深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3.建設核心課課程群,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以培養本院特色的工程管理人才核心能力為目的,從構筑扎實的專業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工程實踐和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出發,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核心課課程群,課程群建設注重整體優化和系統整合,明確各門課程和各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地位、要求;充分研究課程內容及其各門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減少不同課程中內容的重復,提高教學效率;對課程進行整合與重組,構建課程模塊,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核心課程建設的關鍵之一是教學團隊建設,工程計價作為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由六位教師組成,本著“專兼結合,長短相輔”的原則,打造一支適合培養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具有“雙師結構”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教學團隊的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教師隊伍整體作用的發揮。我們從教師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專業結構等方面進行合理的組合和搭配,形成中青年結合、合理的教學梯隊。教學團隊重點加強中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進修培訓與研修結合等方式,將擔任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師有計劃、分批送往國內知名高校進修或參加企業頂崗鍛煉,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4.考試改革。大膽對傳統的閉卷考試方法進行改革,調整后課程考核方式為閉卷+開卷,閉卷30分,考核時間為30分鐘,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開卷70分,考核時間為150分鐘,開卷考試給成套施工圖紙,根據施工圖紙計算建筑面積、定額計價模式下工程量計算并套用定額計算工程造價、編制工程量清單并進行工程量清單計價,題目靈活多變,接近工程實踐,增強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避免了學生在考試復習階段死記硬背的現象。
總之,結合我院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發現《建筑工程計價》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師資隊伍教師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通過對《建筑工程計價》課程改革的不斷探索,讓學生能夠全面掌握工程計價的基本理論和計價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從而實現知識技能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周景陽.《工程估價》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09,(11):173-175.
[2]孫娜,宋敏.《工程估價》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2011,12(6):123-124.
[3]范秀蘭,王子敬.工程估價課程特色教學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