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杰 張瑞潔 吳衛妮
【摘 要】在知識“信息化”的今天,移動電子產品以及電腦教學的普及對于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的結合極其重要,這也使得微課教學進入高校課堂,連接課堂和實驗教學環節成為必然趨勢。“組織與胚胎學”是一門知識體系完善、歷史悠久的學科,大學組織與胚胎學教學,主要采用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實驗教學主要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再進一步進行認識和理解,但由于學生顯微鏡下觀察不到位以及教師講解時間的限制,使得實驗教學是否生動化顯得尤為重要。微課以短小精悍、有針對性的特點越來越受到高校師生的青睞,微課教學的特征使得這種教學方法的引入,成為解決大學胚胎生物學實驗教學問題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關鍵詞】組織與胚胎學;微課;實驗教學
Study of Micro-Lectures Application in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GUO Yan-jie ZHANG Rui-jie WU Wei-ni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ife Science College,Luoyang Henan 471934,China)
【Abstract】In this knowledge information era,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computer teaching is important for connect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micro-lectures enter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and link classroom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becomes an inevitable trend.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is a traditional and 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in university is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Microscope observation is the main way for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points in experiment teaching.However,on account of the restriction of observation skill of students and explanation time of teachers,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xperiment teaching to be vivid and lively.Micro-lecture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avored for its characteristic of terse,forceful and targeted. It will be feasibl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by implementing micro-lectures.
【Key words】Histology and embryology;Micro-lectures;Experiment teaching;University
0 前言
生物學實驗課一直以來都是生物學學習、研究中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了能夠將理論課程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操作和實踐能力,需要對實驗教學進行一定形式的改變。微課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引入,使得生物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微課與傳統高校實驗課程教學相整合,能夠促使學生根據個人能力差異,按需學習,也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并且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彌補傳統實驗教學的諸多不足。本文通過闡述對組織胚胎學教學和微課的認識,以及探討微課在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和方法,為高校生物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1 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在簡短的時間內,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學活動課程[1]。微課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精心設計信息化教學視頻,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形式,并且為了達到一個完整而又局部的教學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實施,是有時間限制的單位[2]。微課類型可分為課前復習類、新課導入類、知識理解類、練習鞏固類、小結拓展類。其它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微課類型有說課類、班會課類、實踐課類、活動類等。
2 組織與胚胎學教學特征
組織與胚胎學這門課,在本科生培養的過程中,主要強調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目標是培養學生扎實的組織與胚胎生物學理論知識以及了解組織與胚胎生物學的研究方法。總體而言該門課程十分抽象,涉及到的概念比較多,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較多。傳統教學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教師課內講解,然而組織與胚胎學所涉及的概念十分抽象,對于初學者而言,很多組織結構,如果只是參考課本的圖片,那么學生的認識將僅僅停留在初步的印象上,學到的也只是表面知識。只有經過了實驗這一環節才能夠將課堂理論所學的知識結構與實踐相結合。傳統的實驗課是老師講解,學生再進行觀察,但是由于組織與胚胎學課程的特殊性,課堂上的記憶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實踐學習的需求,很多初次接觸的組織結構很容易忘記。結合胚胎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特點,即學生需要利用觀看組織切片,來認識和記憶細胞、組織的形態以及特征,制作課程相關的微課視頻來加深對某一個固定的知識點和結構的記憶以及理解,將是提高理論及實驗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
3 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3.1 促進課外學習的自主性
在課外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性的要求極為嚴格。學生進行課外學習,需要強有力的學習幫助體系的支撐,微課這門技術的出現,為課外自主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微課可以提供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技巧等,并且還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滿足各方面學習的需求,保證課外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和完成。最主要的是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某個知識點,難點的課程了解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 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日常的課堂教學受到時間的限制,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十分有限,另外一些拓展性的知識也很難在課堂上完成。由于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其運用首先能夠促進日常課堂教學更加精細化、便捷化。微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承擔諸如新課引入、創設教學情境、概念解析等眾多角色,使日常教學內容更為豐富,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其次,微課具有不受限于課堂可隨時觀看的特點,這為學有余力的同學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老師可以將延伸、拓展、銜接性知識制作成微課,供學生自主觀看,從而使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環節通過微課在課下完成,是課堂教學強有力的補充。
3.3 加深課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
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對某些知識的迷惑或者一知半解,需要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深化。但是課堂教學畢竟針對的是集體教學,這些問題不能夠被很好的解決,并且長期的迷惑狀態,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質量下降等現象會明顯表現出來。區別于一對多注重教師教的課堂教學,微課教學模擬一對一的教學情景,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授一個知識點,幫助學生在碎片時間中選擇和知識需求相關的微課進行學習。在課后及時將不懂的知識點理解和深化,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 微課在組織與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和方法
在組織與胚胎學實驗教學過程中,主要將微課的使用集中在知識理解以及練習鞏固中,對學生而言,可以更好地滿足其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比如,胚胎生物學中切片的觀察,對于很多學生來講,僅僅靠課本上的圖片和實驗課中對于顯微鏡下組織結構的觀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可以利用老師提供的微課視頻對課堂上所學知識以及組織結構在課后進行觀看和復習,并且教師可以在微課中依據教學重點、難點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問題,做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知識鞏固的重要對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對于組織與胚胎學中各個問題的解釋。形成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豐富的教學形式。
根據教學的需要,微課可以安排在課前,也可以安排在課內,這種應用模式的重要特點是學生學習微課發生在教師講授或組織問題探究前,即“先學后教”。在學生學習微課后,安排適當的預設任務,以獲取學生對微課內容的掌握程度,為教師的后續教學決策提供反饋信息。結合了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技能的優點,將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引入組織與胚胎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重在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采用“先學后教”,“再學再教”的方法(即微課預習,課堂操作講解,課后鞏固),以學生參與為主要目的,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驗實踐中,在實驗課進行的過程中,老師扮演指導的角色,學生扮演主講的角色,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運用于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5 反思與感悟
正如王竹立指出的,微課的發展與未來主要在網絡學習中[3]。在網絡學習中,微課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可以達到滿足學習者對學習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知識點的學習。但是目前,國內的微課平臺主要為微課制作與比賽建立,需要在微課發展過程中針對學習者的實際要求不斷探究、完善。
微課對于日常教學內容的細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微課的制作方面,對于老師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課,而不是以教師的角度去制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我們認為,微課的應用不能為了評比與競賽,而應該體現在多方面,主要用于學習者在工作、課外時間碎片中學習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等,也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MOOCs、反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中。如何提高微課的質量也是至關重要的,微課的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對其進行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設計是保持學習者注意力的最佳方式[4]。相信,隨著微課數量的增加和微課網絡平臺應用功能的日趨完善,人們利用微課進行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將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總體而言,微課是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新興教學模式,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課堂教學,兩者應該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鑒于微課的特點,微課教學方法的引入,將為傳統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對于組織與胚胎學這類比較抽象的教學而言,微課能夠避免枯燥的說教,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進而能夠提高生物學實驗的成功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效的實現知識傳遞。
【參考文獻】
[1]單從凱,王麗.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74-77.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3]王竹立.微課勿重走“課內整合”老路——對微課應用的再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4(5):34-40.
[4]張曉君,李東哲,陳雷.微課程視頻制作中的注意引導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3(8):105-107.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