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萍
【摘要】在探索和推進辦學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我國民辦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凸顯出了很多問題和弊端。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民辦高校;國際化
一、我國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國際化意識不夠
現階段,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提出了“辦學國際化”的口號,但對于不少民辦高校來說,只是重形式而輕內涵,國際交流與合作缺乏廣度和深度,只是停留在在宣傳、接待與考察上。民辦高校創辦者和管理者不具有國際化辦學理念和國際化視野,整個人才培養模式多是仿效國內公辦大學,從管理模式、教學設備、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都無法達到國際化發展的需求。
2、缺乏經費保障
經費保障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大量的資金,不管是引進國外優質的教材,還是聘請外籍教師,抑或安排教師出國訪問,都需要資金的投入。
3、在校學生自信心不足,國際化眼光短淺
有別于國外私立高校的是,由于他們卓越的辦學水平能吸引國內甚至是全世界優秀的學生,而我國民辦高校是公辦高校的補充,導致其招生的門檻比較低,其生源一般都是考不上公辦學校的學生,生源質量沒有辦法和公辦學校相比。
由于社會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民辦高校被社會認可度很低,導致在招生上處于劣勢地位,生源大多數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學生,內心的挫折感會導致內在的自信心不足,所以對于學校開展的國際化教學有畏懼心理,更缺乏去海外求學和實踐的勇氣和自信心。
4、缺乏高水平、專業化的國際教育師資
我國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狀態,以三十歲以下的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和六十歲以上退休返聘教師為主,中年教師的比例小。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現實我國民辦高校在民間口碑不佳,待遇也較私立學院差,很難吸引到優秀的年輕有為人士,所以民辦高校聘請的專職教師學歷偏低,主要以本科為主。為了提升學校職稱數量和職稱比例,民辦院校多聘請公辦院校的退休教師或者是在職的副高以上職稱的公辦院校的老師,造成民辦高校兼職老師占相當大的比重,從而影響師資隊伍的穩定與國際化化建設。
5、國際化辦學經驗尚淺,課程設置理念還在探索階段
我國民辦高校辦學起步晚,沒有歷史沉淀,發展辦學國際化還處于探索階段,經驗不足,沒有形成一個明晰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又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我國民辦高校國際化課程設置理念尚在探索時期,因而國際化課程體系設置也是教學因素國際化的重要一環。
6、推動國際化合作的專業管理隊伍力量薄弱
要推動大學國際化發展是需要一支專業能力強、外語水平高的專業管理隊伍進行國際化合作項目與實施。而目前,我國大部分民辦高校都很難建立一支穩定的國際化專業管理隊伍,因為民辦高校師資和上層管理人員流動性大、變動頻繁,造成國際化的發展重視不足,更難形成專題規劃,所以目前大部民辦高校國際市場開發薄弱,合作項目的質量與效益不高。
7、國際交流與合作舉措具有欠缺性
目前,民辦高校國際化教育辦學規模和受益面都很小:中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多以交換生項目為主,但是只是“送出去”,而不能“請進來”,成了單向性交流。在與國外大學開展的項目中,多為“對外漢語”、“市場營銷”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大眾化專業,與公辦院校推出的國際化教育項目因同質性嚴重而失去了競爭力。民辦高校在我國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旨在發展“特色”教育,而推進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方面,也理應推出特色,發展特色,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二、推進我國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對策與建議
1、學校創辦者和管理者加強國際化辦學理念
作為民辦高校,創辦者的國際化辦學意識以及管理者用國際化理念治學都非常重要。民辦高校的創辦者和管理者,只有確立國際化辦學的方向,樹立國際化辦學的理念,才能真正把國際化辦學實施貫穿于學校辦學的實踐過程中,才能行成良好的管理局面;也只有具備了國際化的辦學理念,才能夠從教學內容、教學水平、教學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上來學習、借鑒、引進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從而進一步的提高辦學水平。
2、拓寬民辦高校籌資渠道
經費不足是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受到制約的主要因素之一。拓寬籌資渠道,緩解資金緊張,保證充足的經費,是推進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各級政府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投入,每年從地方財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民辦高校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教師科研項目、承擔政府培訓等,鼓勵民辦高校科研創新,提升辦學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完善民辦高校融資平臺。
3、強化學生主導地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授課由學生主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習成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打造國際化人才。
4、優化課程設置,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綜合來看,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和“中外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一些民辦高校也提出了“復合實用型”外語人才的嶄新培養模式。一些民辦外語類高校,提出了“外語+專業”的培養模式。還有一些院校積極探索在加大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的產生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等。
5、把創新精神運用國際化辦學中
我國民辦高校,很多具有民辦企業性質,應大膽借鑒企業的創新精神,拓寬多種渠道的國際化辦學模式,尋求更多的與國內外企業、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甚至國外政府的合作機會,開展更廣范圍、多層次的學習與交流,為國際化辦學打開一個新局面。比如在管理體制上,對部門負責人嘗試實行企業的目標責任制,真正做到責任到人。比如嘗試多途徑的國際化聯合辦學模式,拓寬培養學生的渠道;進一步拓展與不同國家高校的校際交流與合作模式,加深合作與交流的層次;定期與國外高校或者研究機構舉辦專項的國際學術的研討會,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與國內外更多的企業合作,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為企業量身打造“訂單式”人才培養。只有創新,民辦高校才會提高自身競爭力,才會在國際化辦學中得到良性長足地發展。
總之,我國民辦高校辦學國際化推進方面道遠任重,既需要國家與地方政府通過法律法規、財政支持、信息服務等手段進一步鼓勵支持以不同層次、多種形式、跨學科領域地開展國際合作辦學,也需要從自身做起。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內部自我監督體系,以確保辦學質量和規范辦學,為推進國際化辦學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要加強國際化辦學理念,借鑒學習國外的先進私立大學的管理模式和建校理念,明確辦學定位,突出特色發展,并且量身打造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再之還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管理隊伍與師資隊伍,不斷地改善辦學質量,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從而提升辦學國際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申 珅, 劉家樞. 關于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 2011:30-35.
[2] 晏志新. 江西省高校辦學國際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 南昌大學, 2012:9-10.
[3] 張婷婷.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困境和破解[J]. 成人教育, 2012:17-19.
[4] 叢培娟.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D]. 東北大學,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