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申繪
【摘要】職業倦怠是一種人們因為不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不能妥善地應對工作中的挫折而經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教師職業倦怠在教育教學中的突出表現是:教師在工作中缺乏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教學方式落后,教學作風懶散,對學生不負責任,對工作厭煩。嚴重的表現為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結果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相互影響,惡性循環,既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又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學的改革,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對策
教師的壓力因執教學校、班級、課程的不同而不同。專家調查顯示,班主任老師比科任老師壓力大,中小學教師比大學教師壓力大。不少教師形容自己執業的主導心態,用了“麻木”、“焦慮”、“郁悶”、“無可奈何”等消極詞語。在面臨工作重壓和遭遇較大打擊后,表現出“煩躁”、“焦慮”、“消極”、“退縮”、“絕望”等情緒。
作為教師,心里都描繪了一幅迷人的教育藍圖:社會是我們生存的土壤,為我們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學校是我們生活的家園,領導、同事、學生,為我們營造和睦的工作環境;學生是我們精神的“粉絲”,時刻追隨我們的思想之光……在這迷人的畫卷中,我們積極進取,大膽探索,辛苦但不疲憊,忙碌卻也快樂!然而,事與愿違,在社會現實的洪流中,部分教師正走進一種情緒衰竭、熱情減退和成就感低落的職業倦怠的怪圈。職業倦怠已成為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一、社會保障。一是政府通過媒體的正面報導,宣傳教師隊伍的優秀代表,從而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二是政府要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讓“清貧”與“寒酸”淡出教師的生活;三是社會要對教師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確看待教師的平凡,不神化教師的職業形象。
二、學校關懷。一是學校要創設學習氛圍,讓教師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二是學校要建立能夠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三是學校領導要關心、尊重教師,實行民主管理,提高教師的專業自主感和工作的靈活性;四是學校要多為教師進行心理輸導,為教師減壓,讓教師走出亞健康狀態。
三、個體努力。
1、教師要加強學習,不斷豐富業務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努力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需求。
2、教師要形成樂觀、自信、積極的生活態度。多與他人交流、溝通,傾聽別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感受,緩解壓力,走出自我封閉狀態。
3、豐富文化生活。教師要學會勞逸結合、忙里偷閑、品味生活。平時多參與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放松自己。
4、加強體育鍛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是抵抗一切不良思想的保障,教師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5、運用多種方式,適時調整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說看書上網散步聊天等,也可以適當地做一些放松練習。通過這些練習,一方面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調整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動,降低機體的喚醒水平,調節因緊張而紊亂的心理功能。
6、學會與他人和社會溝通,使自己融入整個社會。當受到壓力時,不妨與家人朋友進行討論面臨的壓力和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在他們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對壓力環境進行重新審視,從而增強樂觀因素,減少無助感,這對舒緩個人壓力和緊張情緒會很有幫助。
7、提高業務水平,增強使命感和責任心。面對當前喧囂與浮躁的社會,作為教師,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爭名利,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業務上,要善于專研,吃透教材,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教學水平讓學生折服,培養自己的成就感。在學生管理上,多學習研究教育理論,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努力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增強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學工作的正向激勵和反饋。
四、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精神激勵往往比物質獎勵更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校領導對教師要關心、尊重、信任,對教師的工作成績要及時肯定、贊許、表揚,維護和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使教師獲得自尊、榮譽和成就感。要與教師交朋友,了解教師的工作、家庭、生活、身體等情況,傾聽他們的反映,及時化解矛盾和潛在問題,幫助教師減壓。在分配工作任務時,要考慮到教師的性格特點,近期情緒狀況及與相關科目教師的關系,注意教師心理和身體承受能力,滿足他們的正當需求,避免人為的制造矛盾。
五、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要研究探討教師職業倦怠的規律性問題,找出共同點和常見、多發問題,探索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把加強教師心理健康融入學校教學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師德師風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工作中一起抓。要開辦相關的心理學知識講座,創造條件建立為教師服務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和場所。要在師德和教育講座中加入預防職業倦怠的內容,做好教師特別是心理素質較差教師的心理輔導和疏通工作,為其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對教師心理問題要及時預防,盡早發現,有效干預。注意用文體活動、文化生活、心理知識的宣講等方式合理宣泄和轉移負面因素的影響。
走出職業倦怠的怪圈,快樂地工作,是全體教師的夢想;幫助教師擺脫職業倦怠,突破專業發展瓶頸,是全社會的責任。愿社會能給教師一方晴空,讓教師健康成長;愿所有的教師能解放思想,調整心態,擁有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