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摘要】人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師生交往的粘合劑,愛是學生成才中的助推器。作為班主任,要懂得熱愛學生,教師的愛與理解可以使學生感到溫暖、關懷,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到人生的價值,既而從內心中產生一種強大的向上力,最終成才。相信大家都聽過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瑪利翁效應,這是一種期待的效應,更是一種愛的效應。通過這種效應,我們能真切地感到班主任愛的重要性,真有點石成金的作用,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愛
“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潤萬物。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情感也會消融。”
人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師生交往的粘合劑,愛是學生成才中的助推器。作為班主任,要懂得熱愛學生,教師的愛與理解可以使學生感到溫暖、關懷,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到人生的價值,既而從內心中產生一種強大的向上力,最終成才。相信大家都聽過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瑪利翁效應,這是一種期待的效應,更是一種愛的效應。通過這種效應,我們能真切地感到班主任愛的重要性,真有點石成金的作用,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那么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如何對學生施“愛”呢?
一、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施愛。真愛學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是一種常記心頭的牽掛,是一種無處不在的鼓勵。學生生病的時候的探視,學生失敗時的安慰,學生生日時的祝福,學生成功時的贊揚等等。對學生的愛不要羞于表達,也不要妄自菲薄。對班主任而言,可能無足重輕,但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則會變得意義非凡。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讓你對每名學生的愛顯得無處不在。愛并非一定是“雪中送炭”或是“雨中送傘”,平常小事中給學生的愛才是最真誠、最偉大的愛,才是最能讓學生受感動的愛,這樣的愛往往更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要博愛而非偏愛。所謂博愛有兩層含義:第一,要把愛撒播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無論學習成績好與壞,無論家境貧與富,無論長相美與丑,無論孩子是否聽話,每一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被愛,每一個孩子也都有被愛的權利,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差、家庭條件差、容貌不太好或是有這樣那樣缺陷的孩子,他們被愛的要求更強烈,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如果非要有所偏愛的時候,也要盡量偏愛他們。正所謂“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第二,要在每個孩子需要愛時盡力給他愛。學生成功時,你給他關愛,和他一起分享快樂,給他表揚和鼓勵,而學生受挫折的時候,需要你分擔痛苦的時候你卻不見了,讓學生獨自去承受就不好了。
三、愛學生就要給學生以希望,讓學生在贊揚中找到自我。我覺得現在,國家關于教育方面的政策是好的,方向是對的,而且,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肯定會越來越好。但目前,也有很多地區,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仍很嚴重,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踏踏實實,教育帶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而且往往經濟越落后的地區,這種情況越嚴重。所以,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幾乎成為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習好的學生一俊遮百丑,什么都好,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卻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就更不用提得到老師的青睞了。所以,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因為被學校和老師邊緣化而自暴自棄。我認為,教育真正的成功之處并不在于把每個學生都送進大學,而在于給每個學生以希望,幫助他將來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所謂學生的成長比成功本身更重要。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教育者,要給每個孩子以希望,幫助他們找到信心。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優點,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閃光之處,只不過是我們缺少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或者說有的時候我們不愿意看到而已,或者是我們看待孩子時掉進了思維定勢的陷阱,戴上了有色眼鏡。其實,學生不愛學習,往往都愛勞動;學生不愛勞動,往往都講衛生;學生不講衛生,往往都愛體育;學生不愛體育,往往都特別穩重。想找,怎么都能找到優點,尤其是那些教師心目中所謂的差生,一旦找到優點,一定要大加贊揚,甚至不惜夸大來贊揚,給孩子以希望,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有可取之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要讓每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這是我們的責任,更能體現出班主任的工作藝術。
四、愛學生就要對學生有耐心。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應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對學生有耐心,首先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學生的一切行為舉止都看成是正常的。學生不愛學習,正常,任何工作干時間長了都會出現倦怠情緒,我們還不愛工作呢;男生好沖動,容易打架,正常。好沖動證明他有血性,是熱血男兒,有血性的民族才有希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正確引導就完了唄;女生好美,正常。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嗎,說明她內心深處就有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向往;學生好逃課,正常,說明他不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加以引導,一定具有創造性。孩子身上出現的任何錯誤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們該教育得教育,該引導得引導,帶著平和的心態去引導教育才能有效果。不要拿你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成為你追求卓越的犧牲品。
對學生有耐心還在于給學生反復受教育的機會。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驕縱里,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所以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就算聽進去了也很快就會忘記。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徹底解決問題,要允許孩子反復犯錯,準備好對孩子進行多次教育。出現反復是正常的,你想,記憶還有遺忘曲線呢,減肥還有反彈呢,精神病還有反復發作呢,何況是一名各方面都不成熟的孩子。學生學知識學不會,我們往往都會氣急敗壞地說:“我都講一百遍了,怎么還不會呢,想什么呢?”,“你怎么什么都不會呢”,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學生什么都會,那還用學校干什么,學生什么都會,那我們老師還有存在的意義了嗎?所以,我們都得感謝學生的不會,學生不會才給了我們現在的一切,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理去教育學生。
教師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而不應該諷刺挖苦,尤其是班主任當學生屢教不改的時候也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即使習實在學不好,我們還可以在道德品質上加以引導,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各位班主任和即將擔任班主任的老師,由于社會和家庭多方面的影響,學生外表越來越叛逆,而內心卻越來越脆弱,他們不需要老師的針鋒相對,而需要老師的理解和愛。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對學生施以愛,同時又要愛的有原則,愛的有尺度,要真愛,疼愛、憐愛、嚴愛而非寵愛、溺愛,要讓愛充溢于課堂,要讓愛彌散于教室,要讓愛散落于每個學生的心田,用愛澆注學生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