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杰


摘要:基于對教學設計瓶頸進行探因,從問題引領入手,設計適合實踐類課程教學的工作任務單,不僅可以達到在課前明確學習內容、目標和方法,將教師的“授”變為“導”,還利于目標的達成、提高教學效果,利于突出專業成長、彰顯學科價值。通過任務單導學的實施,引入適合的評價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任務單導學;實踐類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154-03
為深入探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勞動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旨在滲透學農愛農意識、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學農實踐類課程。如何突破慣有的“課堂講解——教師演示——分組實操”的課堂教學模式瓶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實踐教學過程,提高學農實踐效果,是擺在職業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以問題引領,突破教學設計的瓶頸
(一)教學設計瓶頸探因
1.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必要的,但適當適度上還有欠缺。目前以實踐教學活動為主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們也在試圖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正在努力完成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但是形式比內容更多一些,效果不盡如人意。比如,為了學生能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實踐教學活動中,有些學校硬性規定每節課教師理論講解時間不能多于多少時間,學生的實操時間不能少于多少時間。這種做法,目的很好,但不同的課程的差異性沒有體現出來,效果不佳。再比如,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味地將“學生展示”當作“把課堂還給學生”,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儲備,加之準備時間短暫,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在同一時間分組進行實操演練并個性化交流,效果將更佳。
2.過于重視“做什么”“怎么做”這樣的程序化內容,忽略了“為什么”這樣的原理性內容。應用型人才是我們未來培養的主要目標,學生不僅要成為知識的“運用者”,還要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究者”。“做什么”“怎么做”充其量是“操作工思維”,只有“為什么”才是培養學生的內驅力,才能真正放開學生學習的手腳,給予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和動手實踐的機會。比如,課程實施過程中,簡單的“告知”和“被告知”內容過多[1],教師多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己任,學生也多抱著“你讓我干什么”“你讓我怎么干”的態度完成實踐任務。
(二)專業的課堂需要高品質的問題引領,高效的課堂需要高效的教學策略
高品質的問題引領和高效的教學策略是實現完美課堂的雙輪驅動。
首先,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就應該設身處地關注學生所關注的,那么在教學設計時,應該創造這樣的局面: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已經做到什么程度,遇到困難怎么辦。
其次,問題引領時,問題的表達方式要簡明扼要;問題中涉及的內容要關注實質;問題設置時避免隨意,要嚴謹;問題回答時要給學生留有提升空間。
最后,在呈現出精心選擇的問題后,優化課堂設計,不具體規定、限定課堂上的教學環節和學習環節,給學生的實踐環節留有足夠的空間,形成“學生為主、個性教學、合作學習、目標三維”的具有創新意義的課堂教學策略。
以《農家生活體驗》課程為例,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如同學們對我國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農村現狀了解嗎?對農村生活用具(轆轆、推碾子、鋤頭等)嘗試過嗎?知道使用原理嗎?同學們了解哪些民俗文化?通過這些問題,使同學們對學習任務有初步的了解,同時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巧用任務單,進行科學化設計,實現任務導學的完美應用
根據具體教學實踐和學生特點,以問題引領為依托,以“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為原則,具有實踐類課程性質的課程,可以嘗試以任務單為載體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可以達到在課前明確學習內容、目標和方法,將教師的“授”變為“導”[2]
首先,任務單上要體現出該課程的任務描述、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成果等。教師日常課堂的“教學目標”可以直接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標”。
其次,有了任務單,課堂變成了“自學自研——合作交流——教師點撥”的課堂結構,學生可以跟教師從容交流,教師日常的“臨場發揮”也轉化成“運籌帷幄”。在統籌分組實踐過程中,學生自主商量分組、劃分各模塊完成時間,充分體現自主性、能動性。
例如,《農家生活體驗》課程,共有6個課程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有一份任務單,任務單中設計有課程任務、工作流程、工作達到的預期目標、評價等[3]。
(二)利于目標的達成,提高教學效果
在《農家生活體驗》課程中,除任務單中的學習指南(問題引領)、達成目標(成果驗收)、課程任務由教師提供外,工作流程由各小組根據本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各模塊完成的時間,同時要做到與其他小組的時間不重疊,團結協作自主完成。“困惑和建議”的廣度和深度,也將作為各組最終評價的指標之一。在這期間,教師只起到課上點撥的作用。在完成這兩項內容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途徑與知識內在邏輯將達到和諧統一,同時,學生將完成“學什么”“怎么學”到“為什么學”的完美升華。而且,學生的主動思考,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性、探究欲望、團結合作等能力的提升。
(三)利于突出專業成長,彰顯學科價值
任務單導學下的課堂教學,無論從教室備課、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教學成效上都優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提前預設問題引領,而且注重實踐任務的安排,側重于實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這些就使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進而有利于學科發展。
三、在展示中評價,構建實踐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無縫對接
一直以來,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評價環節都是注重終結性評價,輕視過程性評價,大多采用提交實踐報告、實習日記的形式來考核實踐效果。
在任務單驅動下,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類課程中,不能把評價簡單地理解為“量化打分”,展示實踐成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話語權的贏得、展示機會的獲得,其本身就是一種評價。
(一)要明確展示什么
展示具有評價、引領、激勵的作用。展示主要是通過語言的方式實現的,通過小組合作、通過完成任務單,展示解決問題的成效和過程,檢測出目標是否達成、能力是否提升。
通過展示任務完成效果,可以檢驗出小組合作的默契與質量;通過對任務的展示,可以激發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要明確怎樣展示
展示過程中,要提出明確的要求,不能為展示而展示,要既能調動展示者積極性,又能很好地把握課堂節奏。
1.目標定位,針對需要,選擇“大展示”與“小展示”。
2.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展示環節。
總之,評價是手段,正確地評價引領,可以指向實踐的更深層次,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最終實現實踐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孫春娟.任務單導學模式下中職語文有效教學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4,(3).
[2]崔俊濤.高職PLC課程學生工作任務單的設計與使用[J].新課程研究,2015,(6).
[3]柳桂媛.翻轉課堂前學習任務單設計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3).
Abstract:Designing a work task list appropriate for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with the basis of caus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design's bottleneck and the use of questions to start the course,can not only specify the study content,objective and method before the course,transferring teachers' "teaching" into "guiding",but also conduce to goal accomplishment,teaching effect improvement,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ubject value present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 list guidanc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evaluation methods,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wareness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task list guidance;practice course;teaching mode;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