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許振峰+孫海波


(山東交通學院 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3)
摘 要: 學分制允許學生有充分的選擇范圍,可以安排自己的學習專業和課程。學分制的實施必將引起教育管理體制的根本變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從“加強過程考核和改革考試內容”兩方面討論課程考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通過調查問卷分析“加強過程考核”、“改革考試內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學分制 課程考核 考試改革
學分制,意味著學生只要修完該課程且合格后就可以拿到該課程的學分。在彈性學制內只要達到本專業要求的最低學分就能拿到本專業學位,允許畢業。也就是說,學分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總量。然而,如何在課程學習量的基礎上,有效區別學生學習質量是學分制的關鍵所在,其中一個重要問題便是課程考試改革。在學分制大環境下,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已不利于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考試內容陳舊、考核方式單一、考核管理缺乏人性化等弊端日益嚴重。因此,學分制環境下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當前考試中存在的問題
1.考試方法單一,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
目前課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是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試、面試、專題討論等考核形式較少,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新人才培養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是創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中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都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而傳統閉卷考試方式只能考核記憶知識及簡單應用,不能體現不同性質課程的特點,抑制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2.考試內容陳舊,記憶性知識偏多,無法有效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考試內容陳舊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第一,來源于教材的試題內容比例偏高,導致學生靠“死記硬背”便可取得高分,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察。第二,題型設置不夠合理。多數試題包括填空、選擇、判斷、計算、簡答等題型,這些題型主要考查的是認知領域的前三個層次:即知識、領會和應用,忽視對后三個層次的考查,即分析、綜合和評價[1]。同時,這樣的考試往往會造成“一卷定乾坤”的現象,使學生靠考前突擊應付考試,甚至拿獎學金。這是很多大學生“高分低能、畢業后工作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有效考查認知領域的后三個層次將成為考試改革的關鍵所在。
3.試卷分析重視程度偏低,未發揮出考試對教學的診斷和反饋作用。
考試結束后,老師們忙于批改試卷、統計成績,多數老師未曾仔細分析學生對哪些知識點掌握較好,哪些知識點出錯率較高及出錯原因。某些老師雖然做了試卷分析,但只是統計了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數段學生數,認真、科學地分析試卷的較少。因此,考試對前期教學的診斷和對后續教學的指導作用無法發揮,提高教學質量目標得不到落實[2]。
二、學分制下課程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學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種,與班建制、導師制合稱三大教育模式。學分制就像一個教育超市,學生上課就像在市場選購商品,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潛質自主安排學習,是攻讀一個學位還是兩個學位,提前畢業還是推后畢業,是否跨專業、跨學科選修課程都由學生自己選擇。
學分制的優勢在于:(1)學分制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益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2)學分制有利于緩解“工學”矛盾。本著“忙時少學、閑時多學”的原則,學生可以統籌安排時間,以靈活方式進行學習,達到學習、工作兩不誤的目的。(3)學分制有利于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由于學分制允許學生自由選課,而人才社會需求是與市場經濟發展相接軌的,特別把新技術、新知識、新科研成果及時納入教學內容。
因此,學分制迎合素質教育理念,符合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培養要求。然而,學分制存在一定的弊端:(1)學分制允許學生自由選課,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有的學生可能專挑容易得學分的課程。這樣勢必造成知識結構的割裂,所學專業將失去原來的系統性、完整性。(2)實行學分制后,學生只要修完該課程且合格后就可以拿到該課程的學分。在彈性學制內只要達到本專業要求的最低學分就能拿到本專業學位,允許畢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成為人才培養的關鍵。
因此,實行學分制后,課程考核方法改革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課程考試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改革考試方法,加強過程考核。
在培養“創新人才”的大環境下,考試方式需要多樣化。就傳統“筆試”來說,可采取“閉卷考試、課堂開卷考試、課外開卷考試”等方式。除“筆試”外,還可采取“口試、實踐操作、綜合設計、小論文”等方法。不同考試方法有不同的特點,與不同課程、不同考試內容相適應,以全面考查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實踐類課程可采取操作考試方法,而語言類課程可采取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法。
從成績方面看,考核過程需要全程化,應加強過程考核。教學過程中可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考試方法考核學生的科學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如隨堂測驗、課堂討論(問答情況)、單元測試、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等。隨堂測驗主要反映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堂討論主要反映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則體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根據各課程學科特點的不同,可將平時考試成績以30%~60%的比例計入該課程總成績。這種全過程、多方位的考核既能督促學生深入有效地掌握各門課程,又避免“一卷定乾坤”的弊端,增強課程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實性。
2.改革考試內容,注重考試命題的科學性、全面性。
考試內容是測試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重要指標,考核內容既包括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充分考查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試題應減少簡單、記憶性內容,注重基礎性、創新性和實踐性考試內容的合理組合。尤其工科院校,其中骨干專業都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實踐技能。因此,考試內容應重視對其動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視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此外,在平時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添加課堂討論、動手操作、實驗設計及對現行實驗方案的優化等元素,以綜合考查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能力。
3.注重教師執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
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的改革勢必需要教師付出大量工作,同時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淵博的文化知識、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另外,教師要認真研究本門課程特點,適時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適應改革后的課程考核方式。因此隨著考試改革不斷深化,教師應定期進修,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課程考試改革必要性調查
以調查問卷形式分析實施學分制后課程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1.問卷設計及樣本采集。
調查問卷分別從六個方面設計問題:考核形式單一的平時成績是否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平時成績是否應包含隨堂測驗、問答情況、課堂表現等過程考核元素?課程考核方式中是否應加強過程考核?過程考核是否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加強過程考核是否能夠減輕學生期末考試前的復習壓力?考試內容是否應涵蓋記性型、理解分析型、綜合應用型、提高擴展型等多種元素?
調查問卷分別面向車輛工程、交通工程、地下空間工程、航海工程等九個理工本科專業學生,共計發放452份,收回439份。
2.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我們用1、2、3、4分別表示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每個調查問題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如表1所示。結果發現,第一個問題的平均值為1.168,說明學生普遍認為僅用期中考試成績或作業成績表示平時成績是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學習水平的。第二個到第五個問題的平均值均大于或接近3.0,說明學生普遍認為過程考核將進一步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在課程考核方式中應加強。最后一個問題的平均值亦大于3.0,說明除記憶性知識外,考試內容還應包含綜合應用型和提高擴展型等多種題型,以全面反映自身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
(2)次數分布結果分析
問卷結果次數分布表如表2所示。結果發現,如果平時成績僅為期中考試成績或作業成績,那么這種形式單一的考核存在較大偶然性,同時這只是單方面的卷面考核,對某些實踐課程來說,缺少實踐操作檢驗環節,因此86.3%的學生認為形式單一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被調查的439名學生中,有80.4%的學生認為如隨堂測驗、分組討論、實驗設計等環節均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融入過程考核的平時成績才更真實、有效地反映自己的學習水平。正因如此,大多數學生認為在今后課程考核中應加強過程考核。同時由于過程考核涵蓋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課后復習、單元測驗等多個環節,因此超過60%的學生認為公平、公正的過程考核將進一步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大大減輕期末考試前的復習壓力。
關于考試內容,84%的學生認為除記憶性知識外,考核重點還應放在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及提高擴展型題目中,以全面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自身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此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從學生層面講,大多數學生認為實施學分制后應更注重過程考核,考核內容應充分反映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沈良斌,祁嘉義,冒小璟.深化高校考試改革,培養創新人才[J].江蘇高教,2006(3):91.
[2]張金標,邵露.關于推進高校考試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7(12):39.
本工作得到山東交通學院教育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經費支持,項目編號:JG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