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昕
摘要:對于我國當代中學生而言,團隊精神在其自身成長和未來發展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論述了培養團隊精神對于中學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對中學生團隊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系統地提出了培養中學生團隊精神的對策,即開展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依托文化型校園建設、在班級建設中培養團隊精神、通過團隊拓展訓練培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營造相互信任的組織氛圍。
關鍵詞:中學生 團隊精神 培養
我們的世界已被競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人們在競爭中品嘗著成功與失敗,咀嚼著興奮和失落。競爭是實力和智慧的較量,但它更是綜合素質的較量,團隊合作是中學生綜合素質中最重要的一項。團隊成員相互依存、團結合作、友善民主、親密和諧,既能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又能滿足成員的合理需要,使人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并從中獲得自信與力量,形成一種激勵,調動個人的積極性,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創造性地學習。
高效團隊的靈魂是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領跑時代的新理念,是團隊成員相互協作、盡心盡力的意愿和作風,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從本質上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相統一從而實現組織高效率運作的理想工作狀態。團隊精神具有目標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和控制功能,在團隊中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通過對當代中學生的團隊精神的系統分析,我們發現中學生團隊精神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過度重視自我發展:忽視以團隊的任務為導向,只顧眼前利益和自身需要而置團隊利益不顧,過分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過分高估個人能力,缺乏合作的意識,甚至形成內耗,難以實現團隊效率最大化;2.集體觀念單薄:班級榮譽感較差,個人主義思想嚴重,漠視組織紀律,對團隊活動不感興趣,很少參加班級活動。團隊內部不愿意協作,沒有將自己融入到團隊中去。缺乏參與團隊活動的熱情以及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和犧牲奉獻的精神。3.主動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強:不愿與同學、老師交流思想,不分享個人的成功經驗,學業和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自己默默承受。
分析其形成原因,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
1.學生個人合作意識偏差
部分學生自負意識較強,自以為是、自我迷戀,對別人的能力和態度不信任;部分學生寬容精神不夠,一旦合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他們首先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全然不顧團隊目標;部分學生自卑自閉,他們看不到自身的優勢和特長,總覺得能力有限低人一等,在團隊中找不到合適的定位。此外,嫉妒、猜疑、急躁、不想“便宜”了別人等心理問題也是合作意識較差的體現。
2.家庭教育及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膨脹
部分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優勢”,在成長過程中一帆風順,往往喪失了獨立自主精神,形成了自我評價較高自我意識較強。變換了環境,發現在生活、學習、社交方面比自己強的人大有人在,產生出一種自負、自卑、憂郁相互交織的復雜心理。他們很難接受別人的批評,“雞蛋殼心理”使他們的自我意識過度膨脹,我行我素。
3.溝通能力欠缺
有些學生學習的同時忽略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他們只關心成績,忙于鉆研專業課,同學之間缺乏互相的關心和交流;網絡的虛擬性也給中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其人際關系的非人性化傾向的出現。
4.對中學生團隊精神的培訓缺乏專業指導
很多學校缺乏專業的德育指導老師,指導老師缺乏系統的指導計劃,工作方法單調陳舊、 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忽視言傳身教和率先垂范,工作缺乏說服力和可信度,指導效果大打折扣。
通過對中學生團隊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可以有的放矢地找到培養團隊精神的對策:
1.開展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團隊精神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完善團隊精神教育的目標、創新方法、拓寬德育內容,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和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2.依托文化型校園建設,培養團隊精神
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需要在文化型校園建設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修養,用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帶動和提升中學生的團隊意識,打造團隊精神。開展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機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群眾性、廣泛性、參與性的特點,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開展各項活動。
3.在班級建設中培養團隊精神
明確班級建設目標,加強班風建設,組織集體勞動,開展"結對子"活動等措施在班級建設中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相互激勵的精神。
4.通過開展拓展訓練培養團隊精神
通過拓展訓練這種體驗式培訓方法,寓教于樂,以陌生環境適應、人際交往、自我認識、協調管理、突破自我等涉及中學生心靈成長方面的內容為突破點,加強中學生團隊精神培養,提高中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心理健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5.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團隊精神
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完成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化的基礎。它有益于開闊眼界,深化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有益于密切與生活的接觸,增強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并在這一集體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的意識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6.營造相互信任的組織氛圍
相互信任對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會增加團隊成員對組織的情感認同,進而從情感上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一個組織最堅實的合作基礎,能給團隊成員一種安全感,使他們把團隊當成自己的,并以此作為自己成長和發展的舞臺。
參考文獻:
[1]周靖云.論中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2,(04).
[2]韓亞楠.當前我國中學生團隊精神培養的探索[D].魯東大學,2012.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附屬中學高三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