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2015年10月24日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放開后,我國全面進入利率市場化進程。在人民銀行、自律機制和各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國內金融機構存款產品定價行為總體上較理性,但目前國內大部分金融機構經營模式較為單一,盈利來源主要集中在傳統存貸款產品,少數銀行存款產品存在非理性定價的傾向。然而,存款非理性定價給銀行機構自身盈利和風險控制帶來較大壓力,擾亂市場合理競爭秩序、影響銀行機構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對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銀行行為進行分析,對如何避免金融機構存款非理性定價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金融機構實踐
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和結果,對我國商業銀行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
美國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后,美國銀行業紛紛采取了應對措施:一是完成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定價到以客戶為中心定價的轉變。首先實現單一產品定價向客戶關系定價的轉變;其次實現了利率、匯率、費率定價由分離走向高度融合。二是存款利率的定價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資產組合和市場規模進行的。三是“大行跟隨”策略。美國放開存款利率管制后,銀行、存款機構出現了競爭,相當多的銀行和存款機構盯準其他競爭者尤其是市場領先者,小型存款類機構利率往往隨這大型存款機構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各機構利率水平相差不大。
在美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曾出現由于金融機構非理性定價而引起大量儲蓄機構破產的“儲貸協會危機”。中小金融機構以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吸收存款,同時為了保證盈利水平,可能會降低風險管理標準,盲目的向高風險企業發放貸款。
(二)日本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大行競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導致存貸款利率倒掛現象的產生。小銀行經營乏力,或被吞并,或破產倒閉。這也說明利率市場化符合企業經營收益遞增的規律,使得大者益大弱肉強食。不斷增強的利率彈性,使債券市場快速發展,致使存貸差縮小,銀行機構經營風險增大,誘發宏觀經濟的波動,出現泡沫。利率市場化使銀行的投資渠道增多,出于追求高利潤的經營目標,銀行機構的投機行為增多,加大了高風險行業投資力度,導致自有資本比重下降。在泡沫經濟問題較多的時期,大量銀行資金投入導房地產市場和股市,會使泡沫破裂后商業銀行的壞賬逐步增多。
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導致存款利率相當高。這開始擠壓銀行利潤,銀行被迫增加來自房地產開發商、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房地產行業貸款的比例開始飆升。
(三)阿根廷
阿根廷是拉美區域率先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早在1971年,阿根廷初步嘗試推行利率市場化,但持續時間不到一年,因商業銀行的資金大量流入非銀行金融機構而被迫停止。1975年,該國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政府再度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取消了部分利率管制,儲蓄存款利率上浮不得超過40%。兩年后取消利率管制,隨后經濟波動明顯,利率水平迅速上升,商業銀行開始大力發放貸款,導致銀行業資金緊張,許多融資方反而從境外金融機構貸款,導致國家外債規模不斷增加。此次利率市場化改革不但沒有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反而使大批企業無法兌付債務而導致危機,使政府最終放棄了利率市場化改革。
二、存款非理性定價的概念
存款定價應在綜合分析價格對存款人的吸引力、銀行承受能力、資金用途、盈利能力、資金價格走勢等因素后,確定存款利率水平及其他價格標準。因此,存款的理性定價行為應能滿足銀行機構的經營目標,不擾亂市場、不犧牲經營效益、產生的潛在風險可承受,能與市場價格保持平衡,可以保持銀行機構持續穩健經營。而存款非理性定價行為是以明顯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高成本或以過度偏離市場均衡利率的較高價格來組織運用資金,給銀行機構自身盈利和風險控制帶來較大壓力,擾亂市場合理競爭秩序、影響銀行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三、非理性定價行為造成的影響
(一)引發盈利風險
非理性定價行為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推升了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削弱了銀行盈利能力。一方面,存款利率具有剛性,向下調整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并不局限于銀行之間,還會擴展到銀行與非金融機構之間。資金在銀行體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之間的不斷調撥導致了資金的非中介化。金融脫媒造成資金繞開商業銀行體系,削弱銀行貸款議價能力,貸款利率容易調低。
(二)引發信用風險
利率作為資本這一特殊生產要素的價格其變動對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重要影響,非理性定價引起的存貸款利率變動尤其是向上變動,影響企業、銀行和居民的交易策略,最終引發信用風險。
(三)引發流動性風險
銀行業龐大的資金規模使該行業成為流動性風險的潛在主體,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媒介所提供的資金借貸服務,實際上是流動性實現的關鍵。由于盈利性、安全性與流動性的負相關性,非理性定價行為引發的如前所述的盈利風險、信用風險等都有可能導致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增加。
四、政策建議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各銀行金融機構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個別機構會產生非理性定價行為,而產生的原因,部分源于銀行自身經營狀況,部分受利率定價環境所影響。因此,減少銀行非理性定價行為可從加強利率市場監管、提高行業自律約束、提升行業定價能力入手。
(一)加強利率市場監管
人民銀行、銀監局應對金融機構的利率水平進行必要的監督指導,組織金融機構定期交流定價工作,認真學習行業自律機制相關文件政策,防止擾亂區域定價秩序的行為出現,并且建立明確的獎懲體系。一是產品創新許可管理。加大對合理定價金融機構產品創新支持和開放力度,限制非理性行為金融機構產品創新或新興業務的準入,如同業存單、大額存單、三方支付牌照、個人征信等方面。二是執行差異化存款保險費率。利用保險成本的增加對金融機構的定價行為進行約束,避免銀行金融機構粗放式發展。三是將非理性定價行為作為定性指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中,使對該行為的處置更有針對性。
(二)提高行業自律約束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銀行自主定價能力較弱,由銀行機構自發組成的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能在較大程度上引導銀行理性定價,避免銀行因定價技術不完善、對市場信息捕捉不全面等因素導致的定價偏離情況發生,依次對成員機構掛牌利率執行、各期限利率的實際操作、產品宣傳等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確保成員間具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賦予自律機制明確的窗口指導職能,強化成員機構自律意識,共同維護定價秩序。
(三)提升行業內部定價能力
一是加快推廣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定價管理系統,FTP 作為銀行各類金融產品的定價基礎,不僅能實現精細化定價管理,也能強化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績效考核的準確性。二是增強市場收益率曲線的定價基準作用。以建設統一的貨幣市場為目標,提高Shibor與國債利率、央票利率的相關性,同時進一步擴大以Shibor為定價基準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利率衍生品定價,提高Shibor的市場敏感性和認知度。
參考文獻
[1]肖欣榮,吳永剛.美國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影響[J].國際金融,2011,01.
[2]潘小明.美國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機制研究[J].金融論壇,2014,02.
[3]張東奎.東亞經濟體利率市場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