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嘉卡
摘要:崔世廣的《意的文化與情的文化》從心理結構的視角,對中日民族心理結構的差異和對兩國文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中日文化的世界意義進行了探討。崔世廣認為,中國文化是意的文化,意志始終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中居于主要位置,發揮著主導作用。而日本文化則是情的文化,日本人的情感統攝和支配著知性和意志的存在及其活動。本文從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以及傳統的民族心理特點和日本道德文化兩方面出發,嘗試理解中國的“意”文化和日本的“情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族心理;道德文化
一、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以及傳統的民族心理
文化是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凝集起來的生活方式的總體。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質各家說法不一, 但在以下幾方面可以形成共識: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陸民族, 是黃色人種, 其文化模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 地理環境造就了農耕生產方式和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結構是倫理——政治一體化的結構, 這種倫理政治結構又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度為基礎。
中國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盧愛真認為中國傳統哲學具備七個特點:(1)以重道輕器為核心的人本主義;(2)自強不息, 強調主體能動性的發揮;(3)富含辯證思維;(4)關心現實政治;(5)強調整體, 忽視個體;(6)偏重直覺思維;(7)重視人際關系。朱歌幸則認為, 中國傳統哲學中, 無論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以討論“天人合一”為中心課題; 同時中國傳統思想有一種理想主義傾向, 這種傾向又是以人本主義為前提的; 中國傳統思想也強調“心”的作用, 因此也具有獨特的道德理性主義傾向。
獨特的地域、經濟政治條件以及獨特的思想淵源造就了獨特的文化傳統, 獨特的文化又造就了國人獨特的民族心理。受傳統“孝”文化的影響, 中國民族心理的一大特點就是國人的“權威心理”或者說“權威取向”。楊國樞教授在其“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一文中, 就曾指出權威取向是中國人社會取向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 獨特的孝文化和集體主義傾向使中國人具有很強的道德意識。
二、日本的道德文化
翻開日本地圖就可以看到,日本被稱之為島國是名副其實的。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4大島和3000多個小島,構成了島國日本的全貌。日本的國土只有37.78萬平方公里,領土總面積只相當于中國一個普通省大小,而且大部分是山地,無法居住和生活,大部分日本人集中在狹窄的沿海平原。日本土壤的天然肥力較低,而且土壤呈酸性,并且日本的主要島嶼多山,供種植業和養殖業使用的平地很少。
由以上所訴的地理環境,可以看出日本國土很小,而且其大部分是山區和丘陵,使得適用面積更顯得小,且不適合人居住。但日本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卻賦予了日本民族獨特個性和氣質,因而,從許多方面造就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相當重視與自然的和諧。日本處于溫帶濕潤性地區,自然環境溫和,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日本人也是非常熱愛自然,對自然充滿著恨高的情趣。在日本國民性中有一種藝術的感受性,對于天物之美特別能領會。日本人對自然的這種情感早已深植到內心之中,大自然對于日本民族來說就是一種生命的向往,同時也是這個民族哲學、思想、宗教等所有精神活動的根本。
日本式人情的最主要表現為冠婚葬祭即成人禮及婚喪嫁娶的時候,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互助關系。改建或新建住房時遭遇困境以及遇到災害疾病時的互助關系。年初給長輩、上級送禮,親戚好友間互贈禮物的慣例都是日本情義關系的具體表現。在這里情義意味著規定日本社會關系的一定的生活規范。日本的道德正是產生在這個基礎上。因此對于日本人而言,情義意味著公,人情意味著私。在現代的企業組織中,在現代官僚制度中,日本人的情義都根深蒂固地存在。
此外,由日本封建社會培養出的特殊的社會意識中,有一種“惜名知恥”的道德規范。明確提出這種思想的是封建社會初期的鐮倉幕府。然而早在平安時期,社會上就有“將門欲揚兵名于天下”、“可憐先滅己身,后揚他名”的說法。就在武士剛剛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候,十分強調名的思想。
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方面,與重視個人的存在比較,他們更加重視存在于現實中的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名與恥形成的原因。換句話說,日本社會的基本構造是由對名、恥極其敏感的感覺性構成的。本尼迪克特曾說過,恥是日本人對他人的批評做出的反應。如果遭到別人嘲笑、拒絕,日本人就會感到恥辱。日本人對恥辱的認識往往超過對錯誤的認識。他們沒有習慣在人前、神前懺悔。在日本只有祝愿幸福的儀式,卻沒有贖罪的儀式。
三、小結
盡管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已經久遠,但兩國因其獨特的民族性格、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作為日語學習者,我們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了解中日文化差異,培養對異文化的適應,即對日本文化的理解與適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日語,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曾紅.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及其對國人的影響[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4.
[2]盧愛真.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及其對民族心理的影響[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