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榮
【摘 要】隨著網絡的延展,高中生成為“網民”。虛擬網絡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學生通過網絡與老師、同學、家長等實現溝通聯系,同時又與未知的網絡世界鏈接。不良的信息對正在成長的高中生必然帶來眾多的不良影響,對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不利。本文分析了網絡不良信息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虛擬網絡;高中生;心理健康;消極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虛擬網絡迅速擴展至社會生產生活的各領域,也成為了高中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通過網絡實現“生問師答”、“生問生答”、“生問網答”,極大便利了高中生的學習。然而網絡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它極大地豐富和便利高中生的生活、學習;另一方面它又對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構成潛在威脅。網絡不良信息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嚴峻挑戰,網絡對高中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如何加強網絡環境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愈發重要與迫切。
1 高中生癡迷網絡的原因
1.1 虛幻的迷人感
在虛擬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匿名方式與他人交流,隱藏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經歷。也正是這種不確定的虛幻感覺,給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創設了一個“迷人的世界”,學生在這個世界里,獲取了大量不良信息,如網絡色情、病毒、網絡詐騙、網絡犯罪等。高中生對不良信息的隔離能力差,進而導致大量惡劣社會問題產生。
1.2 虛幻的平等感
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父母、老師對學生學習的關注較多,形成了“高勢位”,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低勢位”。這種心理的落差,急需得到釋放。而互聯網對于一切網民來說沒有階層之分,任何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并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感。而對于這些信息的正確性和可信度,這對于尚處于成長期的高中生來說缺乏鑒別力。
1.3 虛幻的互動感
網絡游戲是高中生“癡迷”網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網絡游戲的互動性、“零距離”,讓網絡變得更立體、更生動,這緊緊抓住了高中生的心理。網絡中的不良暴力信息,高中生可能產生模仿心理,對社會、對學生都產生極大危害。
2 虛擬網絡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
2.1 學習過度依賴網絡,交流溝通能力下降
在大數據的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高中運用網絡手段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網絡答題,下載學習題并提供網絡答疑。這種學習方式有其積極性,但學生在瀏覽網頁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各種不良信息。由于高中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差,且很難分清對錯,辨識好壞。這些不健康甚至錯誤的言行,導致高中生對道德標準的理解產生偏差,致使一些不道德和違法違規的行為經常出現。同時,學習過度依賴網絡,不懂的難題立即在網絡上搜索答案,學生理解不深,沒有與老師、同學的溝通、爭辯,使得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得不到鍛煉提升。
2.2 沉迷于網絡,形成了不思進取的虛幻意識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制作內容及其展現形式不斷改進,翔實的文字材料、生動的影視圖像、悅耳的音樂旋律、友好的界面形象及巧妙的連接機制,都對高中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而新穎刺激、參與性極強的網絡游戲更是讓學生產生難以抗拒,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網絡,形成“網癮”。“網癮”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消磨了學生的意志和毅力,失去了學習和生活的興趣,導致學生情緒低落、思維遲鈍。這種脫離現實生活,生活在虛幻世界的生活,往往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對現實生活抱有不滿和失望的情緒,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
2.3 溝通靠網絡,形成自我封閉的心理
隨著QQ、微信等網絡溝通軟件的發展,網絡溝通越來越多。網絡溝通擴大了學生的信息交流面,但網絡溝通對高中生誠信心理的形成產生挑戰。在網絡溝通中大多數人以虛擬的身份出現,人與人之間交流不是面對面真實的交往,虛假的信息充斥著網絡,使人難以識別,這導致網絡中的人際關中時時充斥著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會影響高中生的現實人際交往。為避免受騙,學生會自覺保持人際交往距離,疏遠人際關系,導致他們對他人的猜忌,對他人真誠的懷疑以及對自身真誠待人行為的缺乏,自我封閉心理逐漸形成。
3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對策
3.1 因勢利導,疏導為先
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上網無處不在,高中學生“網民”越來越多。“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有些學生有比較強的自控力,可以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為高中生的心理發展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有些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容易沉迷網絡無法自拔,存在諸多消極隱患。面對這一現象,教師、家長必須轉變傳統的心理教育觀念和模式,不能一味的“堵”,認為關掉網絡、沒收學生手機才放心。這種簡單的管理方式將學生化為監管對象,雙方互不信任,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老師、家長應學會尊重學生“網民”,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網絡,幫助他們正確使用網絡,而不是僅停留在說服、說教或灌輸。
3.2 監控不良信息源,凈化網絡空間
從政府層面說,必須加強網絡法規建設,對不良信息源頭嚴厲查處;加強網絡法制道德教育,對超出了現有社會道德和法律水準要求的網民言論和信息,給與發布者以懲戒,壓縮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間。從學校層面說,一方面,學校需要引導學生逐步培養網絡法治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讓高中生認識到不良網絡行為的危害,避免不良網絡信息的在學生之間流傳;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網絡技術管控,建立網絡安全管理隊伍和網絡防火墻,及時清除網上不良信息,控制信息的來源,嚴防不良信息的滲透,完善信息的過濾機制。
3.3 了解學生心理特點,主動發布學習信息
學校教師要對網絡傳播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深入地認識和了解,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舉辦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的心理教育,才能引導高中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辨別能力。學校教師要學習掌握一定的網絡課件開發技術,要將動態模擬展示、模擬操作、多媒體情景創設、資料查詢、反饋練習等功能充分展示出來,讓網絡真正為教學服務。
3.4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走出網絡
學校要根據高中生的需求,舉辦學生喜愛的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實高中生的業余生活,避免課余時間無所事事,避免學生把精力都放在網絡上。學校要開展多種業余活動,主動填充學生的課余時間,使學生在課余時間遠離網絡。在家庭里,父母盡量避免在孩子學習時間上網,以免給孩子暗示盡快完成好作業便可遨游網絡,作為學生家長應主動管控網絡,起到帶頭作用。在學生完成學習的空余時間,家長主動設計孩子的活動,讓學生走出家庭,避免“宅在家中”。
【參考文獻】
[1]周亦其.高中生健康心理素質培育淺談[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12):47-48.
[2]王曉翔.高中生健康心理研究[J].成才之路,2011(9):14.
[3]賈小飛.北海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廣西醫科大學,2010.
[4]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4(2):153-160.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