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剛
摘 要:一篇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脈絡等。這些切入點往往是隱藏的,需要在正確把握文本導向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針對性解讀。
關鍵詞:文本;解讀;突破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借助于鮮活的文章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提升孩子們語文素養。作為一篇課文找到一個開展教學的切入點對孩子進行語文素養訓練就顯得很有意義。找準切入點就找到了帶領孩子進入文本的捷徑。突破一點,牽一發動其身,簡化教學流程,孩子語文素養提升效率就會很高。
語文老師如何尋找切入點?要求老師能夠對教材進行正確解讀。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詞句構成,浸透著作者的情感,體現了獨特的意蘊。
一、抓住文本脈絡去找到切入點
文本是由脈絡構成。是寫作方法的顯性表達……只要抓住文中脈絡展開教學更易于帶領孩子品悟人物情感,體會作者寫作意圖,領會寫作方法。
如《師恩難忘》一課,通過閱讀文本發現核心是作者對田老師的尊敬和懷念,是全文的情感線索。
這個線索在文中鮮明的一句話“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過去了40年,還能對老師這么恭敬地行禮,一定是有原因的。從心理學角度,行為可以在心理上找到對應點,行為就是心理顯性的表達。
文中“老師姓田,17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這句話無疑是這種行為的情感激發點。上課時候編故事、聽課入迷、恭敬行禮等都屬于這個情感線索。
以文本情感這個點選擇情感基調,提綱挈領,綱舉則目張的思路。具體到操作,即“回環往復、一嘆三詠”的處理形式,將文本以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
二、抓住文本中關鍵的句子進行突破
文中的句子也是開展語言文字訓練的生發點。我們會忽視一些開展語言文字訓練的語句。如《變色龍》這篇課文,從意義層面分為三部分:(1)發現變色龍;(2)端詳變色龍;(3)放回變色龍。文本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是“了解變色龍的特點,增強維護動物的意識。”如果在這個目標進行教學2、3兩部分是重點,第一部分就是一個非重點,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在哪兒?第一部分以對話的方式寫出了發現變色龍的經過。文本中“啊呀!”“什么事?”“在哪里?”“在這里!”“變色龍!變色龍!”這幾句話就是語言訓練的突破口。可以給對話加上提示語。依據提示語朗讀體悟人物情感。
三、著眼文本的不同屬性
教材中許多文本是由文學讀本經過改編而來的。作為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教學文本的價值是有所區別的,從欣賞功能轉變為提高孩子語文素養的新價值取向。可以運用文本的變化來尋找教學突破口。如,竇桂梅老師教學《三打白骨精》時,利用了教材和原文不同的特點。為了弄清白骨精的形象,“一打白骨精”的時候,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出示了原文“村姑”的描寫:“冰肌藏玉骨,衫領露酥胸。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俏。”然后提出問題:白骨精變化后妙在哪里?
生: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齒白唇紅……
師:那眉毛妙在——生:“柳眉——”;
師:那眼睛妙在——生:“杏眼——”;
師:那身材妙在——生:“體似——”;
師:那音色妙在——生:“聲如——”。
師:單看這變的長相,覺得妙。再想想她用的“計”,還妙在哪里?
生:英雄難過美人關,豬八戒就愛女色。她用的是“美人計”。(笑)
師:這一切,都源于吳承恩寫得妙。把原著中村姑“美貌”的具體描寫送到課文中,再讀讀,看這“美”的后面,藏著什么?
以原文為突破,引領孩子走進人物,將文中描寫單薄的形象挖掘出來,使“白骨精”形象豐滿起來,閱讀持續性得到延伸,語言文字的訓練就在對話、朗讀、體悟中得到落實。
四、立足課后習題找準切入點
課后習題是教材編寫者從教材角度梳理出的重難點。老師認真研究課后習題,將其納入文本解讀范疇,這也是教學突破的一個策略。
如,五年級語文《滴水穿石的啟示》課后第二題:讀下列詞語,用橫線標出與“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詞語。
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爐火純青 堅持不懈 半途而廢
孜孜不倦 接連不斷 翻山越嶺 鍥而不舍
此題主要意圖是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增加積累。仔細研讀文本后,可以知道這幾組詞語是對文脈的一個提煉。第一組是對滴水穿石現象的提煉;第二、三組提煉了三個事例。孩子初讀課文之后,以這些詞語進行文本疏通,從而引領孩子對文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印象。
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教師要做文本和學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語文教師準確解讀文本是有效實施語文教學的關鍵之一。教學中只有努力鉆研教材、研究學生,著力培養自己的教材意識、學生意識等,那么找到閱讀教學中的切入點也就不是困難的事情,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也會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孫雙金.教師要做文本和學生的知音[J].語文教學通訊,2006(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