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美
摘 要: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掌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特點,根據小學數學課標要求來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方式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營造快樂、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習興趣;生活事例;教學方法
由于一年級的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而且入學時間比較短,對學校的生活有些不太習慣,特別是在學習方法上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教師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小學生快樂高效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筆者結合自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探尋。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1.巧妙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是數學課堂學習的首要環節,其方式方法對數學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教師通過巧妙地運用導入語言,能夠有效地提高和激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巧妙設計導語,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
2.恰當運用教具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大都喜歡使用數實物的辦法來進行數學運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用小學生喜歡的圖案、實物作為教具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這樣的例題:“有9個蘋果,吃了5個,問還剩幾個蘋果?”在講這個例題時,教師要準備好9張蘋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再讓學生去數一下黑板上有幾個蘋果,學生回答:“有9個蘋果。”教師可說:“吃掉4個蘋果(此時去掉4個卡片)還剩幾個蘋果呢?用什么方法計算?”學生說:“還剩4個,用減法計算。”通過教具可讓抽象的運算過程變得具體形象,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還能為分析應用題奠定基礎。
3.運用游戲活動提高興趣
小學生天性愛玩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充分運用兒童愛玩的特點開展課堂教學,并讓這個特點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可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運用生活事例,增強數學知識理解能力
1.運用生活事例教學
由于數學學習比較抽象,再加上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要學習好數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要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形象、生動、有趣,便于小學生的理解。教師可從課堂教學開始入手,把數學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把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然后再把數學教學問題生活化。這樣能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講數學圖畫應用題時,可用這樣的文字應用題來進行講課:有一天,小明的爸爸買回一箱又大又甜的雪花梨9個,媽媽和爸爸共吃了5個,問小明箱子時還剩幾個梨?總共9個梨,吃了5個,就是要用9減去5,還剩4個。這樣的事例在日常生活經常出現,運用生活事例教學,學生具備這樣的生活經驗,便于理解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過生活實踐培養數學運用能力
對于許多小學生來說,上一年級前可能就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字,甚至會做100以內的加減運算,但要把學生的這種計算能力,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可能就不盡如人意了,因此,教師可通過生活實踐來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例如,學習了人民幣的知識后,可讓學生到超市、商店進行購物或調查,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使數學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加強動手實踐,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教師應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來進行數學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充分利用多種感官,進行思考來獲取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用教材中的開放性數學練習題,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解答這些習題,引導和鼓勵學生勤動腦筋、勤思考,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9加幾”的問題時,多數學生都能用“湊十法”來計算此類數學題,但有少數愛動腦筋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對此,教師應多鼓勵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學習數學知識,積極主動地探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數學學科特點,巧妙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興偉.關注小學低數學課堂實效[J].新教育,2010(11).
[2]陳學武.營造快樂數學課堂引領學生有效參與[J].教育科研論壇,2009(4).
編輯 段麗君